陇川,傣语称“勐宛”,意为太阳照耀的地方。隶属云南省德宏州,位于中国西南边陲,与缅甸山水相连,阡陌相连,国境线长50.899公里,国土面积1931平方公里,总人口181580人(2010年),县城章凤距省府昆明779公里,是中国西南边陲的最端。
陇川县辖8乡4镇1个国营农场,总面积1913平方公里,有耕地面积35万亩,人均耕地近3亩;全县总人口1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2万人。境内少数民族主要有景颇族、傣族、阿昌族、傈僳族、德昂族和回族,为中国景颇族和阿昌族人口分布最多的县。
陇川属典型的边疆多民族农业县,具有土地开发成本低、适宜发展绿色产业经济的最大优势和发展对外贸易经济的口岸区位优势。
历史沿革
今陇川古属“勐宛”傣族土目领地。
公元前425年,“勐掌”(保山盆地)傣族土目号召傣族各部组建联盟国家“勐达光”(汉译“哀牢国”),“勐宛”傣族土目加盟“勐达光”(哀牢国)。
公元69年,“勐达光”(哀牢国)归附汉朝、其地置永昌郡;今陇川属永昌郡哀牢县。
公元77年,“诏达光”(哀牢王)反汉失败后,到怒江以西重组联盟国家“勐达光”(汉译“掸国”)先后在“勐勉”(腾冲)、“勐辣”(盈江)、“勐卯”(瑞丽)、“蒲甘姆”(缅甸中部)建立都城;[2] 今陇川属“勐达光”(掸国)。
公元586年,“勐达光”(掸国)被骠人所灭,“勐果占璧”(前果占壁国)组织傣族各部抗击骠人、继承了“勐达光”(掸国)版图;今陇川属“勐果占璧”(前果占壁国)。
公元762年,“蒙舍龙”(汉译“南诏国”)吞并澜沧江以西各部及“勐果占壁”(前果占壁国)各部、置永昌节度和镇西节度;今陇川属“蒙舍龙”(南诏国)镇西节度。
公元954年,“勐果占璧”(后果占璧国)复国,尊大理国为“勐货相”(宝石之国)、自称“勐货罕”(金子之国);今陇川属“勐果占璧”(后果占璧国)。
公元1261年,大蒙古国招抚澜沧江以西各类土目设金齿等处安抚司,“勐果占璧”(后果占璧国)同时解体;今陇川属金齿等处安抚司。
公元1271年,金齿等处安抚司分设东路安抚使(镇康路安抚使)、(建宁路安抚使);今陇川属金齿等处安抚司西路安抚使。
公元1278年,元朝(原大蒙古国)裁金齿等处安抚司,原西路安抚使辖地设镇西平缅麓川等路宣抚司,下辖镇西、平缅、麓川等路;今陇川属平缅路。
公元1286年,裁镇康茫施柔远等路宣抚司和镇西平缅麓川等路宣抚司、辖地并入大理金齿等处宣抚司(后改大理金齿等处宣慰司都元帅府);今陇川仍属平缅路。
公元1312年,“勐卯”(瑞丽江河谷盆地)的傣族首领思汗法兼并周边地区、建立联盟国家“勐卯弄”(麓川国);今陇川属“勐卯弄”(麓川国)。
公元1355年,“勐卯弄”(麓川国)归附元朝、其地设平缅宣慰司;今陇川属平缅宣慰司。
公元1384年,“勐卯弄”(麓川国)归附明朝、其地设麓川平缅宣慰司;今陇川属麓川平缅宣慰司。
公元1400年以后,明朝逐步“析麓川地”(使麓川平缅宣慰司仅剩今梁河南部、芒市、陇川、瑞丽及缅甸木姐、南坎等地);公元1428年,麓川平缅宣慰司脱离明朝、恢复“勐卯弄”(麓川国)向周边扩张;公元1439年,“勐卯弄”(麓川国)击败明军,占领澜沧江以西“祖地”;公元1441年、1442年、1448年,明朝倾半国之力“三征麓川”;明朝第二次征麓川时,将“勐卯弄”(麓川国)政权从“勐卯”(瑞丽江河谷盆地)逼到“孟养”(今缅甸克钦邦);公元1444年,明朝另立陇川宣抚司(辖今陇川、芒市遮放、瑞丽、缅甸木姐、缅甸南坎等地)。
公元1584年,明朝分陇川宣抚司地设遮放副宣抚司(芒市遮放镇、瑞丽畹町镇);公元1604年,明朝分陇川宣抚司地设勐卯安抚司(辖今瑞丽及缅甸木姐、南坎等地)。
公元1659年,清朝沿明制、仍设陇川宣抚司;公元1766年,清朝分陇川宣抚司地设户撒长官司、腊撒长官司。
公元1912年,民国政府在陇川宣抚司、户撒长官司、腊撒长官司之上设陇川弹压委员。
公元1916年,弹压委员改为行政委员,户撒长官司划归干崖行政委员、腊撒长官司归勐卯行政委员。
公元1932年,陇川宣抚司辖地设陇川设治局,宣抚司傣族土官与设治局汉族流官同时治理陇川。
公元1942年,日军占领陇川,陇川设治局人员撤离,陇川世袭宣抚使多永安组织傣族抗日武装与日军周旋。
公元1945年1月,日军撤出陇川,陇川设治局恢复。
公元1950年5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进驻陇川。
公元1951年12月,陇川成立各民族联合政府。
公元1952年11月,撤销陇川设治局、陇川各民族联合政府,设立陇川县。
公元1958年11月,瑞丽县、陇川县合并为瑞丽县。
公元1959年9月,瑞丽县又拆分为陇川县、瑞丽县。
公元1998年4月,陇川县人民政府驻地由城子镇迁至章凤镇;辖4镇(章凤、城子、景罕、陇把)8乡(户撒、清平、姐乌、勐约、王子树、赛号、护国、邦瓦)。
公元2002年,撤销邦瓦乡、辖地分别并入城子镇和勐约乡;陇川县辖4镇(章凤、城子、景罕、陇把)7乡(户撒、清平、姐乌、勐约、王子树、赛号、护国)。[1]
公元2005年11月,撤销赛号乡、姐乌乡,原赛号乡大部分辖地并入景罕镇、原姐乌乡辖地和原赛号乡撒定村委会并入城子镇。
民族文化
民族工艺
三宝一绝
户撒刀,因产于阿昌族聚集的户撒乡而得名。户撒刀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以其精湛的工艺著称,有“柔可绕指,削铁如泥”之誉。有生产工具、生活用具及装饰性工艺品等三大类120多种,不仅销往北京、西藏、青海、新疆、甘肃、内蒙古等地,甚至还远销缅甸、泰国、印度等国。1990年,户撒刀制作名师用自己独特的工艺锻造了象征民族腾飞的“九龙”指挥刀,被作为中国人民解放军三军仪仗队的指挥刀。2006年户撒刀锻制技艺被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阿昌族银佩饰,主要有银插针、银耳环、银项链、银手镯、银戒指、银纽扣、银衣链、银腰链、银泡花、银花饰以及银饰“挂膀”等。各种银佩饰都是由阿昌族民间银匠手工制作而成。不仅是男女服装的佩饰物,而且往往还是财富和光明的象征。
户撒烟,又名竹杆烟,素以烟叶厚实,烟味醇香,烟丝细腻,柔软、色泽鲜艳、加工别致而闻名,有“户撒草烟赛重九”之说。户撒烟每年的种植面积约为1000多亩。
户撒过手米线,是阿昌族特有民族佳肴,相传已有数百年的历史,因其酸辣鲜香,软糯无渣,解暑清凉而独具一格。以前,过手米线是一道奢侈的大餐,即使是物质丰富的今天,吃过手米线也是一件盛事。
景颇族织锦
景颇族织锦内涵丰富,种类繁多,形式内容及色彩别具一格,花纹图案独树一帜,是中国民族民间染织工艺百花苑中一朵瑰丽的“斑色”花,在景颇族人民中世代传承,是景颇族妇女朝夕接触的充满浓郁民族风格的民间手工艺品。凝聚了无数代景颇族妇女的聪明才智和辛勤汗水,是景颇族妇女手工文化的艺术精髓所在。
景颇族织锦可分为传统织锦和现代织锦两大类。传统织锦有长裙、短裙、妇女内裙、毯子、背腰、护孩围巾、祭祀毯、男女腰带、挎包、护腿、包头、马鞍坐垫等;现代织锦又增加了材质柔软、款式新颖的钱包、挎包、提包、披巾、拖鞋、男子领带等。
民族节日
目瑙纵歌节
目瑙纵歌节是景颇族最盛大的传统节日,数万人踩着同一个鼓点起舞,规模宏大,震撼力极强,是中国西部地区的民族狂欢节,有“天堂之舞”、“万人狂欢舞”的美称。“目瑙”是景颇语,“纵歌”是载瓦语的直译,意思是大家一起来跳舞。在德宏州景颇族聚居地,每年的正月十五前后就是目瑙纵歌节,村村寨寨都要举办目瑙纵歌。在景颇山寨,目瑙纵歌按其内容可分为祭祀木代贵的“木代”目瑙,出征的“达如”目瑙,重大迎宾或节庆的“克拉”目瑙,祝寿举行的“柱罢丽”目瑙,起义时的“共润”目瑙等10种之多。
尝新节
景颇族俗称“吃新谷”,原本是景颇族在秋收前谷物基本成熟后举行的一种原始宗教祭典。尝新时,各部落、村社的群众齐集官家;担任取尝新谷的老年妇女身着盛装;用来盛放稻谷的竹篮,四周要有稻米、豆类、高粱以及五颜六色的鲜花点缀。收来的稻谷上面用大而圆的青叶覆盖着,背到官家,先由老年妇女用锅炒,炒后由姑娘用手碓舂,并把舂好的米用姜拌好,再由巫师主持祭祀,感谢各种神祗赏赐的丰收。祭毕,巫师当场抛丢用青叶包好的小包新谷和菜,意让野精灵分享。
尝新节,通常在农历八九月间举行。
阿露窝罗节
阿露窝罗节是阿昌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来源于祭祀天公“遮帕麻”和地母“遮咪麻”的一种古老宗教仪式,过去没有统一的固定日期。1983年4月9日经德宏州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确定每年农历正月为梁河县阿昌族窝罗节,农历九月为陇川县阿昌族的会街节,节日时间两天。1993年5月德宏州九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决定将阿昌族节日名称统一为阿露窝罗节,于每年公历3月20日举行,节日时间两天。
阔时节
阔时节是傈僳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1983年4月9日经德宏州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决定为法定节日,每年春节期间(一般在农历正月初九、初十)举行节日活动。
阔时节,即新年的意思,在傈僳语中,“阔”是“年”的意思,“时”是“新”的意思。阔时节的主要活动内容包括跳三弦、弹口弦、吹葫芦笙、对歌和跳对歌舞,“都达”(一种游戏)、“跳嘎”(群众性舞:歌唱一年来生产生活的全过程)、下火海、上刀山、过刀梯(陇川一带)、打弹弓等。
火把节
火把节是德宏傈僳族的传统节日,时间在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二十五日。傈僳族过火把节别有一番情趣,节日这天,寨子里热热闹闹,人们喜笑颜开穿上节日盛装,全家团圆,杀猪宰羊,谈天说地,论古道今,美美地喝着水酒,唱歌跳舞,人人讲团结、家家户户互相祝福。
浴佛节(泼水节)
浴佛节,又称泼水节,是傣族、德昂族最盛大的传统节日。一九九三年四月九日经德宏州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决定为法定节日。在节日里,泼水的方式有一定的规范。给老人浇水时,只能用盛着清泉水的小竹水筒,且要插上花,让水顺着花束滴到老人伸出的手心上,不能泼到身上。男女青年之间相互泼水时,也必须用竹筒,轻轻地从肩膀往下泼,不能泼在头上。未婚男女青年在给新婚夫妇泼水时,相互间都不准出现不礼貌的粗野行为。不然,轻则受到众人斥责,重则被剥夺参加泼水节的权利。
旅游景点
户宛温泉
位于陇川县清平乡西山脚的户宛寨头,距县城章凤41公里。这里,群山环绕,树木葱茏,翠竹摇曳,青山绿水,碧绿万顷,风景秀丽,引人向往。这里地质属沉积断陷混合花岗岩类型,清澈的泉水从孵石下喷涌而出,热气腾腾,水温达60℃,最热的泉源处可以将鸡蛋煮熟。泉水潺潺流入南宛河,再向南悄悄地流去,出水量约31.4升/秒,清澈见底,时时散发出喷鼻的硫磺味儿。温泉汇集成河,与大孵石下的清澈凉水合拢,沐浴时可自行调温。这里被称为孔雀歇脚的地方,温泉具有祛病除毒的多功能效果,是沐浴、疗养的好地方,可以与腾冲温泉相媲美。
皇阁寺
又称皇阁报恩寺,位于陇川县户撒乡政府北角的金凤山上,海拔1470米。始建于明洪武年间(约公元1387年前后),它是由上下两奘组成。上奘称皇阁寺,下奘称报恩寺,历来俗称皇阁寺。皇阁寺和报恩寺是道教和佛教合一的寺庙,上奘皇阁寺塑着玉皇大帝及诸神像,故称皇阁寺,为道教;下奘报恩寺塑佛、法、僧三宝及其它佛象,故称报恩寺,为佛教寺。
章凤观音寺
位于陇川县章凤城内的一座汉传佛寺,始建于民国十四年(1925年),寺内正殿在“文化大革命”中遭到严重破坏。1982年修复,恢复了原貌,1987年扩建,建造了藏经楼,藏经楼里珍藏有一部国内稀有的《中华大藏经》,此经是1991年由台湾财团教育基金会赠送的。
《中华大藏经》包罗南传上座部佛教经典和大乘佛教经典,是一部完整的佛教经典名著。此书系线装书,分7部577册,全是22开大本,重约1500多千克。《中华大藏经》成书于唐朝唐僧天竺取经时期。
章凤观音寺是陇川唯一的大乘佛教圣地,而且寺内还有着素食佳肴迎宾客,在这里可以品尝佛家的素肴名菜。
玉兔佛塔
始建于明38年(1610年),位于遮(放)陇(川)公路东侧,陇川县景罕镇政府1公里处的小山丘上。该塔在印度、缅甸、泰国等东南亚国家都具有较高的知名度。传说佛祖释迦牟尼转世为玉兔时曾在该地出现,并有一段玉兔救人出火海的佳话,故此塔又称玉兔佛塔,后毁于“文革”,1980年重修,由一大八小共九座涂金笋状佛塔组成,为小乘佛教朝圣的地方。
发表评论
相关内容查看全部
Copyright(C) 2010-2022 zjj616.com(张家界旅游团)All Rights Reserved 未经张家界凤凰古城旅游网授权,禁止转载张家界旅游自助游任何信息
张家界旅游客服热线电话:0731-85678026 传 真:0731-85678026 长沙到张家界凤凰旅游24小时服务电话:15111466622陈经理
网站联系QQ:2323600844或1789447693或1520368017 (长沙到张家界凤凰旅游咨询报名) QQ:1486753189 (网站友情链接与长沙到张家界旅游网合作)
张家界凤凰旅游服务平台-是湖南长沙地区专业化的长沙到张家界,凤凰旅游交流信息服务网站!
长沙张家界旅游网提供长沙到张家界旅游团,长沙到张家界旅游线路,长沙到张家界凤凰旅游在线预定,长沙到张家界凤凰旅游等服务!
运营资质途乐旅游 许可证号:L-HUN-01200 湘ICP备18021764号
技术支持:张家界旅游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