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龙县地处滇西澜沧江纵谷区,是大理白族自治州、保山市、怒江州的结合部。东连洱源、漾濞县,南邻永平县和保山市,西靠泸水市,北交剑川、兰坪县。总面积4400.95平方千米,基本地势是东西高,中部低,从北往南逐渐降低。属山区地形,从西到东依次呈南北向排列有崇山山脉、盘山山脉、清水朗山脉,占云龙县总面积的90%以上。
历史沿革
公元前109年以前,云龙属哀牢地。
公元前109年,汉朝征服滇国设置益州郡,将势力伸入哀牢国,在哀牢国东部、今云龙设置“比苏县”。比苏县划归益州郡管辖。
公元69年,哀牢国归附汉朝,汉朝在其地设置永昌郡。比苏县由益州郡转划到永昌郡。
公元311年,西晋将比苏县从永昌郡中划出,设置西河郡。梁末比苏废县。
南诏时,澜沧江以东属剑川节度,澜沧江以西属永昌节度。
大理时,属胜乡郡,称“云龙赕”,相传因“(澜沧)江上夜覆云雾,晨则渐升如龙”,故名。治所在今旧州。
元末设置云龙甸军民总管府并防送千户所,隶属金齿宣慰司。治所在今旧州。
公元1384年,改为云龙州,授段保为土知州,属大理府。治所在今旧州。公元1436年,改属蒙化府。公元1449年,又归大理府。
公元1620年,云龙州“改土归流”,治所仍在旧州。公元1629年,因“以盐课为要务”,州治从旧州迁至澜沧江以东沘江边的雒马井(今宝丰)。清代属大理府。
公元1913年,改州为县,属腾越道。公元1929年,改县公署为县政府,直属省,治所迁至石门。
1949年11月11日中共云龙县工作委员会在关里(今长新乡)大包罗村成立。
11月13日,云龙县人民政府在师里(今检槽乡)七登村成立。
1950年1月1日,云龙县工委、县人民政府移驻县城石门。云龙县属大理专区,1956年属大理白族自治州。
1958年10月撤销云龙县,并入永平县。
1961年3月恢复云龙县,仍属大理白族自治州。
旅游
玉皇阁建筑群
玉皇阁建筑群位于云龙县石门镇诺邓村,距县城约7公里。现存建筑以玉皇阁为主体,由玉皇阁,文、武庙和木牌坊组成。1988年公布为大理白族自治州文物保护单位。
白衣阁
白衣阁位于宝丰镇西面的德隆山,距县城约13公里。白衣阁坐西朝东,依山而建,由前后两殿组成。后殿为主殿,单檐歇山顶,三开间,通面阔9.4米,通进深7.6米,高约7米。1987年公布为云龙县文物保护单位。
西竺寺
西竺寺位于云龙县石门镇象麓村,距城约3公里。始建于明万历年间,明永历六年(1652年)增修。现存主殿,单檐歇山顶,通面阔13.9米,通进深11.3米,前檐厦廊阔3.2米,卷棚式顶,门楹悬“竺国宗风”横匾,殿内存十八罗汉塑像,保护完好。1987年公布为云龙县文物保护单位。
虎头山古建筑群
虎头山古建筑群位于云龙县石门镇南,因山顶崛起一嵯峨巨石,如虎头而得名,是以道教为主的古建筑群。在寺庙之间有曲径石廊、石桥相通,在一块巨大的石壁上刻有(清)杨名扬书写“虎”及“石门八景”的诗碑。1987年公布为云龙县文物保护单位。
秀峰塔
秀峰塔位于云龙县宝丰镇东山顶上,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重建。为风水塔,七级圆形石塔,通高5米,径0.86米,第四、六级各雕一龛,内雕天王像,塔刹宝顶由整石雕成,它耸立于沘江边峭壁之上。1987年公布为云龙县文物保护单位。
飞龙桥望江楼
飞龙桥望江楼位于云龙县旧州镇南,距县城83公里。是清末农民正义领袖杜文秀在澜沧江上修建的铁索桥,建成于清同治二年(1863年),1965年桥身冲毁,现余两端桥头和桥西的望江楼。1987年公布为云龙县文物保护单位。
水城藤桥
水城藤桥位于云龙县城北面约68公里的白石乡水城村,横跨沘江上,因桥用藤子编缀而成,故名藤桥。藤桥是用本地所产的山葡萄藤编织成的吊桥,架在江两边对生的老栗树上,全长25米。桥架设在两根藤子扭编成的直径约5公分的长绳上,再在下面悬吊一张用藤子编织成的长圆形网,网底穿进一根宽1尺、厚5寸的木方作为行走的桥面,桥身两端紧系于作为桥墩的树干上。1987年公布为云龙县文物保护单位。
青云桥
青云桥位于云龙县城石门镇西约1公里处的沘江上,建于清道光四年(1824年),为曾任陕西省巡抚的石门井人杨名扬所建。为铁链吊桥,全长36米,宽2.18米。桥底用五根铁链,上复木板组成桥面,左右两边各有一根扶链。1987年公布为云龙县文物保护单位。
通京桥
通京桥俗名大波罗桥,现名“解放桥”。位于云龙县城北长新乡大波罗村,横跨江上,距县城38公里。桥始建于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道光十五年(1835年)重建。通京桥为伸臂式单孔木梁桥,全长40米,宽4米,净跨径29米,高12.5米。1998年公布为云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彩凤桥
彩凤桥位于云龙县城北74公里的白石乡顺荡村,横跨沘江之上。始建于明崇祯年间(1628-1644年),后历代均有维修,到光绪年间的最后一次维修时把西面的桥亭改建阁楼,名“童子阁”。桥为单孔伸臂木梁桥,全长33.3米,宽4.7米,净跨径27米,高11.33米,1988年公布为云龙县文物保护单位。
惠民桥
惠民桥位于云龙县城南宝丰乡南新村,距县城21公里,架于沘江之上。现桥重建于光绪十二年(1886年)。桥为双孔铁链吊桥,由于建桥处江面较宽,故于江心增设桥墩,采用了二进连跨的建筑工艺。三个桥墩上均建有瓦顶桥亭,东西两端桥亭为牌楼式,并附有长达7米的甬道。1987年公布为云龙县文物保护单位。
顺荡村大慈寺火葬墓群
顺荡村大慈寺火葬墓群位于云龙县白石乡顺荡村南大慈寺东侧,总面积1.5万平方米。现存火葬墓近千冢,梵文经幢二座,完好的梵文碑71块,残碑20多块,碑除一块明成化二年(1466年)铭文为汉字外,余均为梵文经咒;经幢为四方形三重檐,顶作圆形宝顶。顺荡火葬墓群是元末至明代中期白族墓地,是目前我省保存最完整的火葬墓群。1988年公布为大理白族自治州文物保护单位。
天池
天池亦名暑场海。位于云龙县城西北的五宝山上,距县城22公里,面积为1平方公里,最深处16.8米,平均水深8.5米,属高原断层湖。五宝山上建有龙王庙等,可供人们参观游览。现开辟为云南省级旅游度假区。
天池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天池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云龙县中部的天登、吉材、海泡、北登四个乡境内。总面积6630公顷。主要保护:原生的云南松林及丰富的植物种群,区内有暖性针叶林、常绿阔叶林、硬叶常绿阔叶林、杜鹃灌丛等多种植被类型,有高等植物170多种;珍稀濒危的野生动物资源,有滇金丝猴等14种国家保护的野生动物。2012年成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民俗文化
云龙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有白、汉、彝、苗、回、傣、傈僳、阿昌等十多个民族,其中白族人口占总人口的73%。云龙白族文化有明显的山地特征,它同洱海周围的坝区白族文化相比有自己的独特之处。这种山地文化的独特性突出反映在云龙白族戏剧“吹吹腔”以及白族音乐“打歌调”等形式上。“吹吹腔”同洱海地区“大本曲”相比,前者以唢呐配奏,后者以三弦伴奏。打歌调”主要流传于云龙东北部山区。云龙民歌(或称“山歌”)的内容绝大多数反映爱情生活和生产劳动。
云龙的彝族,多居于山间缓坡台地或半山腰,以十多户为一村居多。以玉米、荞麦、小麦、大麦等为主食,服饰比较独特。曾盛行“儿子上门,女婿入赘”姑舅表优先联姻的习俗。丧葬习俗明代前均为火葬,清代改为棺木葬。
傈僳族婚俗与其他山地民族差不多,只在局部地区曾存在亚血缘族内婚和“公房制”的习俗转房制和姑舅表优先婚配的习俗也比较普遍。丧葬习俗与附近白族差不多,送葬前全村人要集中于丧者家打歌、唱阴阳调为死者送葬。
云龙的阿昌族、苗族、回族、汉族、傣族等民族,他们都是因为不同的历史原因来到这里,以后和这里的民族长期大杂居,长时期的交往过程中他们把自己先进的生产生活习俗传授给当地民族外,也随同当地民族一起传承当地的原始习俗。所以民俗习惯与前面提到的民族都大同小异。[8]
云龙建筑文化在现存的古庙宇、古民居建筑上有完整的反映,最典型的可以从被省人民政府授于历史文化名村的诺邓村民居、庙宇、牌坊等古建筑中得到集中的体现。目前诺邓村保留完整的明清古建筑就有100多个民居院落,还有玉皇阁道教庙宇建筑群以及其他多处公共建筑,“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四合院”、“一颗印”等民居建筑风格多样,山村构局因形因势变异多姿,在建筑形式上高度重视传统工艺和图案雕刻等方面的有机协调、美观精细,门窗斗拱特色均具,壁墙厅堂庄重典雅。
村邑文化是古代云龙居民留给今天的又一份特殊遗产。这里有五井、漕涧等地的集镇式村邑文化,有白石、署场、大达、大村、表村等地的山村式村邑文化,有汤涧、仁山、大坪子、大栗树、回族村、苗家寨等地民族风格迥异的村邑文化,还有天登等地独家村式的村邑文化,都是别具特色的民居群落,它们当中所蕴含的不仅仅是村落结构形式的古朴自然,更主要的还是其中饱含着地区精神文化内涵的诸多民族民间生活成分。
桥梁文化作为云龙现存古代文明的一个重要证据,其种类之多,造型之巧,结构之精,确实不愧于“桥梁博物馆”之美誉。在云龙境内众多大江小河上,千百年来修建了无数跨江过河的藤桥、木桥、石桥、钢桥、铁链桥等等,形式则有吊桥、浮桥、拱桥、伸臂桥、风雨桥之类。其中如抗日战争中的功果桥、滇西农民起义的飞龙桥遗址及水城藤桥、包罗通京桥、石门青云桥、顺荡彩凤桥等都是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历史遗产,它们证明着古代云龙的不凡经历。
与桥梁文化伴生的还有驿道文化。古代盐业经济的发达造就了云龙这个边远之地与四方八面紧密相连的交通网络。东向大理,南至保山,西往腾冲、片马,北上丽江、中甸,商贸往来货畅其流,至今纵横交错的云龙境内古驿道上,石板青青,蹄印深深,驿站旧址犹存,马邦痕迹依旧,而在驿道上留下的驮洋货、贩私盐、赶考、逃匿、匪事、兵争等等故事传说更是多得数不胜数。
发表评论
相关内容查看全部
Copyright(C) 2010-2022 zjj616.com(张家界旅游团)All Rights Reserved 未经张家界凤凰古城旅游网授权,禁止转载张家界旅游自助游任何信息
张家界旅游客服热线电话:0731-85678026 传 真:0731-85678026 长沙到张家界凤凰旅游24小时服务电话:15111466622陈经理
网站联系QQ:2323600844或1789447693或1520368017 (长沙到张家界凤凰旅游咨询报名) QQ:1486753189 (网站友情链接与长沙到张家界旅游网合作)
张家界凤凰旅游服务平台-是湖南长沙地区专业化的长沙到张家界,凤凰旅游交流信息服务网站!
长沙张家界旅游网提供长沙到张家界旅游团,长沙到张家界旅游线路,长沙到张家界凤凰旅游在线预定,长沙到张家界凤凰旅游等服务!
运营资质途乐旅游 许可证号:L-HUN-01200 湘ICP备18021764号
技术支持:张家界旅游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