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理县,隶属于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位于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最南端,攀西战略资源创新开发示范区腹心地带,县城距州府所在地西昌市180公里。东部和北部分别与会东、宁南、德昌县相邻;西与攀枝花市仁和区及盐边县、米易县接壤;南与楚雄州元谋县、武定县,昆明市禄劝县隔金沙江相望,辖元面积4527.73平方公里,共有人口43.91万(2012年)。
会理县,因“川原并会、政平颂理”而得名,历来是川滇两省交界的军事和经济重镇,是川滇两省商旅物资的集散地,古代南方丝绸之路从县境南北贯通达100多公里,途经44个乡镇,会理县城是这条古道的重要驿站,素有“川滇锁钥”的美誉。
2011年11月2日国务院正式批复,将会理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2011年,会理县成为中国第118个、四川省第8个、凉山彝族自治州第1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2015年12月,四川省旅游标准评定委员会发出通知,会理古城被评定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至此,会理古城成为凉山州第5个国家4A级旅游景区,同时也是全州首次凭借古城创建的国家4A级旅游景区。
地貌
会理县位于西南横断山脉东北部,青藏高原东南边缘,地形轮廓南北狭长,地势北高南低;境内山峦起伏,沟谷相间,地形以山地、丘陵、平坝为主,其中山地约占幅员面积的40%、丘陵约占50%、平坝约占10%。境内山脉均为北南走向,分属螺髻山和牦牛山的余脉,县东北部与宁南县交界处的贝母山主峰,海拔3920米,为县境内最高峰;最低海拔为金沙江畔的濛沽村839米;全境相对高差在800~1000米之间,最大相对高差3081米,一般海拔高度约2000米左右。
气候
会理属中亚热带西部半湿润气候区,有丰富的光热资源和宜人的气候条件。北部高寒山区年均气温7℃,极端最低气温-23℃;中部温和山丘区年均气温15.3℃;南部干热河谷区年均气温23℃以上,极端最高气温达43℃。全县1月份平均气温7℃,7月份平均气温21℃;年极端最高气温34.9℃,极端最低气温-5.8℃。
降雨量受地形影响,不同地区不同季节极不均匀,从北向南逐渐减少;北部山区年均降雨量1200毫米以上,中部平坝地区降雨量在1158.7毫米左右,南部河谷地区降雨量在800毫米左右;全县一月份平均降雨7毫米,七月份平均降雨266毫米;年平均降雨量1211.7毫米,降雨量90%以上集中在6—10月。全县干湿季节明显,日照充足;一月份平均日照时数237小时,七月份平均日照时数152小时,全年达2421.5小时;无霜期250天左右。
历史文化
概况
会理古代为邛都国地,据清《会理州志》记载:“会理州在唐虞时荒远难稽,禹贡为梁州之城,至周末秦惠文王派司马错伐蜀,始有其地”。秦灭蜀后,会理实际已置县,西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遣司马相如开灵关道,通西南夷,建会无县属越嶲郡,是会理有文字记载的建制之始,距今已有2100多年的历史。
1992年,会理被省政府命名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保护好一个古城,建设好一个新城。”会理县委书记李宁一告诉记者,“十二五”,会理计划围绕打造南部区域中心城市、南部区域金融中心和南部区域物流中心三大中心,推进县城+黎溪等9个重点集镇建设,修缮古城风貌,建设南北新城,实现城市改版升级,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把会理县城建成国家生态文化名城。
国务院于2011年11月2日正式批复、11月8日正式发布公告,将会理县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会理县成为中国第118个、四川省第8个、凉山彝族自治州第1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在四川省的8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成都、阆中、宜宾、自贡、泸州、乐山、都江堰、会理)中,会理县是获此殊荣的唯一县城。
古法造纸
会理云甸的古法造纸以其悠久的历史、古老的技艺,向人们讲述着一段历史和文化。古法造纸在凉山彝族自治州的偏僻之地还有,但是规模小;而在交通比较方便的会理县云甸乡却极多。
据会理县志记载:“土纸分为草纸、绵纸,原为农家副业,产地主要分布在北部摩挲营、下村和太平场等地。民国九年(1920),全县有土纸生产户39家,86人,年产值银洋2.17万元。至1949年,尚有10余家,从业者60余人,产值约法币5万。到1980年产量高达2913担。1985年,云甸、太平共有土纸作坊30余座,生产人员126人,年产值6.6万元。”云甸乡政府所在地被称作摩挲营,乡境内最高海拔3002.5米,最低海拔1263米,有山有水,竹资源丰富。因为人均土地面积少,村民致富无门,只有继续用老祖先传下来的技术生产着草纸。古法造纸主要集中在该乡的云兴、巴松、沙元、云橘等行政村的众多的村庄里,其中以云兴为最多,云兴村几乎家家户户在造纸,整个云甸乡有数百个作坊三四百户近千人在从事这个行业,和其他地方不同,云甸的古法造纸更多了,可谓是兴盛时期。这里的作坊唯在干旱的五六月因水碾无法使用而停止一段时间,其余时间大多都在进行。
绿釉陶
从考古资料了解到:位于会理县老街乡石厂村五组地处长山梁子南坡的碗厂湾瓷窑遗址,总面积9311平方米。在长山梁子的三条山脊上分别建有窑子,窑炉为龙窑。器型有碗、盘、杯、碟、饰件等。经初步确认该窑遗址的烧制应始于南宋晚期,鼎盛于元、明,属南方龙泉窑系。
会理鹿厂镇的鹿厂瓷厂以历史悠久,规模宏大而闻名。《会理州志.山川》(清同治本)即有“白泥山,三十里在鹿厂”的记载。厂后山的白泥山陶土储量约455万吨,厂址附近老拱山的孔雀石、沙河铺的方解石、明星村的白硅石、凤山营的赤铁矿以及红泥、白泥等辅助资源也极其丰足。据旧档案记:“民国三十八年有陶业48户,工人127人,年产值48500元”。产品以绿陶为主,年产日用陶器三十余万件,产品除供应本地外,还远销元谋、永仁、禄劝、西昌、德昌、宁南等地。解放后陶瓷产业得到进一步发展,购置了球磨机、练泥机、压滤机等机械代替人力畜力,生产效率大为提高,经解放前夕陶瓷专家向建三和四川美术学院师生的技术指导,艺术陶瓷产品质量有大幅度提高。
1949年至1952年,窑子先后停烧。1953年政府着手恢复生产,组建鹿厂碗业生产合社。在以后的20年间,继“大跃进”后的三年困难时期,生产已停滞不前;“文革”中受鹿厂地区武斗的影响,曾一度停产。
1958年,会理县政府在原陶瓷专家向建三创办的华宁瓷厂基础上创办益门瓷厂,将名为陶瓷生产合作社的原鹿厂瓷厂作为车间并入,发展成为拥有三个生产基地,5个车间,740名职工的规模,后因故解体,鹿厂瓷厂为集体所有制并更名会理县美术陶瓷厂。此外,会理农村还有生产粗陶等季节性副业的传统手工艺,土法烧制缸、坛、钵、罐、砂锅等数十种,其釉色棕黄,也有无釉原色土黄陶,造型古老原始,近似出土文物。
古往今来绿陶一直沿用天然矿物作釉、原料,其中还加入植物灰等成份,经高温烧造后致密度高、声音清脆、无铅无毒、耐酸碱,各种金属氧化物在高温下呈色、混熔、结晶,富于变化,可谓“入窑一色,出炉万彩”。
“中国唯一绿陶”是《走遍中国》对“会理绿陶”的高度评价。
“国内少见的陶瓷品种!”在五十年代末至六十年代初,当时著名文艺理论家王朝闻和漫画家华君武对“会理绿陶”大加赞赏。
1965年在广州中国对外贸易展览会上会理绿陶初露头角之后,省内外历届美术品展览,都有产品销往北京、上海、西安、哈尔滨、昆明、成都等城市。
1980年,参加美国展销,曾作赠品送外国专家作纪念,被视为珍品收藏。省工艺美术公司带有会理绿陶工艺品千余件赴美国费城展销,开展几天后全部售完。
1981年,会理美陶厂为北京人民大会堂四川厅更新陈设,全用会理绿陶大型浮雕花盆装饰,中央及省领导甚为满意。同年,省商品赴港展销时,带去的仿古陶被“宋城”一位经理看重,要求赴展方供货作餐具,不久香港“华中行”又要求赴展方提供产品。加拿大侨商“北美洲日斋艺品公司”总经理蔡明进先生,在北京目睹鹿厂美陶后,来信赞誉:“已有很高成就,衷心欣羡不已”,后来购去陶品120件。
1982年,会理绿陶工艺品获省旅游品金牌;同年在北京“团城”展销时又获全国少数民族地区产品优质奖;
1983年,会理美陶厂先后与外国客商签订了供货合同,出口产品21种,数量3.36万件。随之,会理绿陶工艺品先后运往美国、新加坡、黎巴嫩、日本、澳门、香港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赢得了广泛的赞誉。
1984年,获轻工部及省政府优质产品奖。原蒋民宽省长为会理鹿厂陶瓷厂题写“雄踞世界”四字以鼓励。
至1985年,鹿厂瓷厂年产陶瓷157万件,产值58万元,其中工艺陶产值18万元,产品销往省内外,并漂洋过海,远销国际市场。
2009年,会理绿釉陶瓷(即会理绿陶)入选四川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同年韩进富被命名为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会理绿陶”,吸引着世人的眼球,成为了会理的一张名片。
2015年12月,经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公告“会理绿陶”获准中国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注册,这标志着“会理绿陶”有了一张标志,其特定人文技艺和自然资源价值的独一无二的“身份证”,对推动会理绿陶的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绿釉陶在会理的制造和使用历史悠久,居家多有绿陶制的坛、罐等生活用品和花瓶、造像等工艺品,大户人家还有以绿釉作为房脊装饰的传统。距会理县城五公里的老街乡石厂村曾发现一古窑址群,残存陶片造型极具唐宋之风,占地约六万平方米,其规模十分壮观。而距县城十三公里的鹿厂镇古窑址更是盛极一时,在最兴旺的民国时期占地达八万平方米以上。据一百龄老人回忆:古时候鹿厂共有六个古窑,分属郑、周、郭、蔡、张、曾六家所有,鹿厂因“六厂”而讹为今名。据西南民族学院历史系教授、中国古陶瓷研究会的唐昌朴等专家考证,会理烧制绿陶釉的历史始于宋元而盛于明清,沿于民国直至今日,已有近八百年的悠久历史。
端午节
在会理县,端午节却有着和四川其它地方不同的风俗。会理县的端午节称为“端阳”节
,并有“一月两端阳”的传统习惯。除五月初五过端阳节外,还以五月十五为“大端阳”。会理县的群众过端午节除吃粽子、挂艾蒿和菖蒲等都和其它地方相同外,有一个最具有地方特色的习俗,就是到这一天还要吃药膳、洗药浴和“游百病”。
会理县城周围的农民和彝族群众从五月初一起,在节前纷纷上山采挖沙参、泡参、玉竹、仙茅、透骨草、牛蒡根、牛口刺等等数十种宜于炖食和洗浴的中草药,运到县城出售,供给端午节吃药膳、洗药浴的人。在节前,会理县城真是药香满街,人如潮涌,形成了极有特色的端阳节药市。
地方特产
青皮软籽石榴
会理青皮软籽石榴属国内“名、特、优、稀”果品。青皮软籽石榴一般单果重400—550克,最大果900克以上,特大果超过1500克;果形呈亚(近)球形,果径一般为9.7—11.75厘米,果皮绿黄色,阳面淡红色,带红彩霞,果皮厚0.3—0.4厘米;萼片5—7裂(闭合称撮嘴),心皮7—9个;每果籽粒约300—600粒,水红色,马齿状,粒内有白色放射状宝石花纹(俗称松针),平均籽粒重0.51克,种子极小且软,人可吃下胃里,果汁多占可食部份的50.09%。香气浓郁,尤如蜂蜜,细嫩化渣,营养价值极高,据西南农业大学化验分析:可食部份高达55.7%,可溶性固形物15—17%,每100ml果汁中含总糖14.49克(还原糖14.36克,蔗糖0.13克)、滴定酸0.4克、抗坏血酸(Vc)5.97毫克,游离氨基酸11种,水解氨基酸17种,具有清凉、止渴、消食、止泻、止咳、化痰、补钙、美容等功效,除鲜食外,还可以加工制作石榴汁、石榴清凉饮料和石榴酒。青皮软籽石榴裂果少,较耐贮藏和运输。
特色美食
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悠久的历史文化造就了会理独具特色的饮食文化。会理也因它多种多样的小吃名菜获得了“小成都”的美誉。
会理饮食,素宗川味,兼有滇风,许多食材的运用与一江之隔的云南有异曲同工之妙,却与毗邻云南口味迥异。会理人将云南特色的食材运用川菜的调料进行烹制,把传承于异乡的各色吃食加以改良,将汉民族的烹调技艺和少数民族饮食习俗融汇调和,形成了独具一格的饮食风格。
羊肉汤锅
会理盛产建昌黑山羊,是获得了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的优良品种,无膻味,肉质也特别的细嫩鲜美。据县志记载,以会理黑山羊为主要原料的烫皮羊火锅、已有逾300年以上的传统和历史。至今,会理人还把阴历七月半和冬至吃羊肉作为传统风俗。
会理人吃羊肉,讲究的是吃头蹄下水,羊头肉块大皮薄,羊眼睛软绵汁鲜,羊肚条脆嫩爽口,羊肠子满口油香,从羊头至羊尾,仿佛吃掉一只全羊。
羊肉米粉
会理真正的当家招牌小吃,还要算遍布大街小巷的羊肉粉。会理羊肉粉在烹制方法和佐料使用上完全融合了川味麻辣鲜香的特色和当地少数民族原汁原味的豪爽风格。
会理的羊肉出名,所用米粉也特别。比昆明的寻常的米线要粗,比成都、西昌等地常见的水发细粉更是粗犷豪迈许多。有人嫌它稍稍糙硬厚实,不太容易进味道,但羊肉粉非得要用这种粗粉烫来才别有风味。肉肥粉粗,汤宽料足,洁白如玉,柔中带刚。少了些许繁华都市婉约细腻的小资情调,更多了几分山野古城大气粗犷的执著与热情。有一种原始和野性的独特美感。
羊肉粉是许多会理人早餐的首选,它的吃法完全是自助式的,用浓墨重彩的佐料来掩盖它那金戈铁马剑意纵横的萧萧杀气,海椒、豆瓣、小米辣,三种辣味的粗暴叠加,再将姜米和葱花、芫荽铺满大海碗,无法无天地张扬出桀骜不驯的个性。
鸡火丝饵块
饵快是发源于云南的一种米制方便食品,其价廉物美,吃法多样。饵快自明朝传入会理后,经长期结合南北烹调风格加以不断发展改进,其制作烹饪方法已大大超越原产地单调烤、煮等吃法的简单局限。
饵快味香糯软甜,能与百味调和,吃法多样,最有名做法,就是鼎鼎大名的鸡火丝饵快了。雪白的饵快丝在一只精致的铜火锅中用滚水一过,公鸡肉用手细细撕成细丝,上好的精瘦火腿肉也切细丝,再烫几片碧绿的蔬菜,有红有白,漂漂亮亮的堆尖一碗。
鸡火丝正宗不正宗,诀窍全在这最后一勺高汤上。观其色:白里透红,尝其味:浓而不腻。有火腿香、鸡味鲜、骨髓浓,还有那深沉厚重,说不清道不明的一股什么味道。
铜火锅
铜火锅为会理“三宝”之一,自古以来,会理民间就有用铜锅铜器烹饪菜肴的习惯。用铜锅煮出的菜品有一种特殊的清香,十分可口。
会理民间习俗喜于冬、春季节煮食铜火锅,吃法跟川菜中的连锅子比较类似,以杂菜炖煮为主,特点是汤鲜肉美,菜耙软入味,热气喧腾,营养丰富。铜火锅用木炭为燃料,以猪排骨、羊肋条肉,牛肉、牛杂、鸡鸭等加汤清炖,以胡椒、生姜、葱结等调味,待汤浓肉烂后再烫煮时令蔬菜,食客围坐分食,操作简单,方便省事。所用味碟用家常豆瓣、辣椒油、火葱末,小米辣和蒜泥拌成,滋味比较浓烈。还可边吃边加入时鲜菜蔬涮烫,汤味越炖越鲜。
熨斗粑、油茶、稀豆粉
烙制熨斗耙的器皿形似老式的炭火熨斗,一个个黢黑的小铜罐搁在绵绵的炭火炉面,摊主熟练地用小铁钎翻动着罐斗中的熨斗粑,直到两面呈现微微的焦黄。这种食物必须得趁热吃才香,米浆发酵的酸甜配合着鸡蛋滑腻的口感,咬开后是满口的松软与香糯,配合淡淡的焦糊味,让你浑身充盈着热量,足以抵御清晨的寒意。
稀豆粉和油茶是也是会理传统的吃食,比较清淡的口味特别适合老年人和儿童。稀豆粉选用当地上乘豌豆用文火慢慢炒熟,然后用细磨加工成粉,滤渣。食用时均匀搅拌用清水煮热而成。而油茶是先将白米打碎为细粉,放入锅中加清水搅成稀浆糊状,然后加热,文火慢煮,待米糊煮熟粘勺子时便可起锅入碗。
油茶和稀豆粉用小火慢熬好,金黄如脂的米浆盛满瓷碗,抓上一把香酥的馓子,再舀上几小勺花椒油、芝麻油、姜汁,尖尖一大碗呈面前,用匙子轻轻搅匀,酥软浓稠,舌尖略带一丝椒麻味。
筒子骨
到钟鼓楼边西街啃筒子骨是会理人待客宵夜约定俗成的谢幕式。成都人首创了老妈蹄花,会理人却另辟蹊径,推出了清炖筒子骨。一大钵小火慢炖的猪棒骨,看上去汤腻髓浓,骨酥肉松、蒸汽辉腾、氤氲晶润。银钩铁画般的嶙峋骨感中,透出一股珠圆玉润齿白唇红的膏荑风韵。
经过千百年不断吸纳、改变、传承、创新,会理的饮食文化逐渐向周边扩散,影响了川南滇北的口味与烹饪技艺。
韶山旅游 www.shaoshan520.com www.goshaoshan.com
张家界玻璃桥 www.zjj30.com 张家界天门山 www.zjj20.com
张家界旅游 www.pinzjj.com www.biyoo365.com www.52lytuan.com
长沙旅游 www.oknjl.com www.oksnz.com/ www.97fh.com/
发表评论
相关内容查看全部
Copyright(C) 2010-2022 zjj616.com(张家界旅游团)All Rights Reserved 未经张家界凤凰古城旅游网授权,禁止转载张家界旅游自助游任何信息
张家界旅游客服热线电话:0731-85678026 传 真:0731-85678026 长沙到张家界凤凰旅游24小时服务电话:15111466622陈经理
网站联系QQ:2323600844或1789447693或1520368017 (长沙到张家界凤凰旅游咨询报名) QQ:1486753189 (网站友情链接与长沙到张家界旅游网合作)
张家界凤凰旅游服务平台-是湖南长沙地区专业化的长沙到张家界,凤凰旅游交流信息服务网站!
长沙张家界旅游网提供长沙到张家界旅游团,长沙到张家界旅游线路,长沙到张家界凤凰旅游在线预定,长沙到张家界凤凰旅游等服务!
运营资质途乐旅游 许可证号:L-HUN-01200 湘ICP备18021764号
技术支持:张家界旅游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