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口县,江西省九江市市市辖县,始建于南唐(公元950年),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建县史。地处江西省北部,九江市东部,长江中下游南岸,江西、安徽、湖北三省交界点。因长江与鄱阳湖唯一交汇口而得名,中国第一大(长)河流(长江)与中国第一大淡水湖(鄱阳湖)在此汇合。同时湖口县也是长江下游的起点线,湖口县至长江入海口为长江下游。
湖口县东临彭泽县,南接都昌县,西与濂溪区、九江县、庐山市隔鄱阳湖相望,北与安徽省安庆市宿松县襟长江为界。
湖口县是“江西水上北大门”,襟江傍湖,水运发达。素有:“江湖锁钥、三省通衢”;“鞋山镇鄱湖、双钟胜帝都”;“江湖都会,水陆通津”之美称。
湖口县是中国著名的旅游名县,主要著名旅游景点有“石钟山”、“鞋山”、“鄱阳湖”等。鄱阳湖与长江交汇处水分清浊两色,蔚为壮观。作为庐山风景区的组成部分,石钟山、鞋山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湖口县境内丘陵起伏,港汊纵横,水域宽广,江湖交错,土地肥沃,气候湿润,物产丰富,属于江南丘陵地形地貌,农业渔业发达,水乡特色浓郁,是“江南鱼米之乡”。
湖口县是“中国民间艺术之乡”、“江西省戏曲之乡”,历来是人文荟萃之地。青阳腔、弹腔、饶河戏、文曲戏、采茶戏、黄梅戏、木偶戏等七大戏曲剧种至今广为传唱,地方特色戏曲文化经久不衰。
2006年,“湖口青阳腔”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湖口草龙”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位置境域
湖口县,隶属于江西省九江市,始建于南唐(公元950年),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建县史。地处江西省北部,九江市东部,长江中下游南岸,江西、安徽、湖北三省交界点。因长江与鄱阳湖唯一交汇口而得名,中国第一大(长)河流(长江)与中国第一大淡水湖(鄱阳湖)在此汇合。同时湖口县也是长江下游的起点线,湖口县至长江入海口为长江下游。
湖口县东临彭泽县,南接都昌县,西与濂溪区、九江县、庐山市隔鄱阳湖相望,北与安徽省安庆市宿松县襟长江为界。
湖口县是“江西水上北大门”,襟江傍湖,水运发达。素有:“江湖锁钥、三省通衢”;“鞋山镇鄱湖、双钟胜帝都”;“江湖都会,水陆通津”之美称。
湖口县是中国著名的旅游名县,主要著名旅游景点有“石钟山”、“鞋山”、“鄱阳湖”等。鄱阳湖与长江交汇处水分清浊两色,蔚为壮观。作为庐山风景区的组成部分,石钟山、鞋山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湖口县境内丘陵起伏,港汊纵横,水域宽广,江湖交错,土地肥沃,气候湿润,物产丰富,属于江南丘陵地形地貌,农业渔业发达,水乡特色浓郁,是江南鱼米之乡”。
湖口县是“中国民间艺术之乡”、“江西省戏曲之乡”,历来是人文荟萃之地。青阳腔、弹腔、饶河戏、文曲戏、采茶戏、黄梅戏、木偶戏等七大戏曲剧种至今广为传唱,地方特色戏曲文化经久不衰。
2006年,“湖口青阳腔”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湖口草龙”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湖口县文化属赣文化,湖口人属江右民系,使用赣语—昌都片—湖口话。
地形地貌
湖口县虽属长江中下游平原—(鄱阳湖平原),但江南丘陵地貌突出,山丘起伏,港汊纵横,水域宽广,江湖交错,耕地多为梯田梯地。丘陵面积占30%,山地面积占22.01%,水域面积占28.2%,耕地面积占23.3%,湖口县国土总面积669.33平方公里(1003995亩)。
湖口县地形结构为东南部丘陵群山环抱,西北部江湖环绕,中部小丘垄埂起伏,总体趋势是由东南向西北倾斜。
鄱阳湖在县境西部流经27公里,境内水域90.3平方公里;长江沿县境北部流经17公里,境内水域15.25平方公里;江湖岸线51公里,其中沿江22公里、沿湖29公里。
自然资源
概况
湖口县水域广阔,水质肥美,水产得天独厚。湖口县有水域面积28.5万亩。经济水产种类有100余种,特种水产如鲥鱼、螃蟹、银鱼等弛名中外。森林覆盖率为29.6%。用材林以杉、松、檫、竹为主,油桐、油茶为经济林主要树种。探明有开采意义的地表资源石灰石、矽砂、粗砂等,蕴藏量大,质地优良,远销省内外。
土地资源
湖口县虽属长江中下游平原—(鄱阳湖平原),但江南丘陵地貌突出,山丘起伏,港汊纵横,水域宽广,江湖交错,耕地多为梯田梯地。丘陵面积占30%,山地面积占22.01%,水域面积占28.2%,耕地面积占23.3%,湖口县国土总面积669.33平方公里(1003995亩)。
湖口县地形结构为东南部低山环抱,西北部江湖环绕,中部小丘垄埂起伏,总体趋势是由东南向西北倾斜。
鄱阳湖在县境西部流经27公里,境内水域90.3平方公里;长江沿县境北部流经17公里,境内水域15.25平方公里;江湖岸线51公里,其中沿江22公里、沿湖29公里。
水域资源
湖口县依江傍湖,水域广阔,江湖交错,水质肥美,水产得天独厚,是天然的深水良港,江西省著名的港口码头。有水库50座,其中中型2座、小(一)型8座、小(二)型40座;各类圩堤10座,其中万亩以上4座、千亩以上4座。水域面积28.5万亩,其中可养水面8.01万亩,而且水质的有机物和无机物含量高,属富营养型或营养型水体,适宜大规模水产水禽养殖。经济水产种类有100余种,特种水产如鳜鱼、鲥鱼、螃蟹、银鱼等弛名中外。
矿产资源
探明有开采价值的矿产资源石灰石、砂石、粗砂、陶土、瓷土、花岗石等,储量大、质地优、易开采,蕴藏量大,质地优良,远销省内外。
交通
湖口县位于昌(南昌)九(九江)景(景德镇)“金三角”的中心地带,是环鄱阳湖水运进
入长江的必经之地,是长江中下游天然的深水良港。湖口县沿长江可上溯九江、武汉、重庆,下达芜湖、南京、上海,沿鄱阳湖可直通省会南昌及赣江流域各地区,交通十分发达,素有“江湖锁钥,三省通衢”之美称,是赣、皖、鄂三省支点之地。
高速公路
九景高速公路、彭湖高速公路、杭瑞高速公路等高速公路穿境而过,并与九江绕城高速、昌九高速公路、福银高速公路、沪昆高速公路等主要干道相联。
省道
另有省道景湖公路(景德镇至湖口)、省道牛湖公路(安徽牛矶至江西湖口)、省道湖九公路(湖口至九江)等3条省道穿境而过。
铁路
未来的湖口将形成“两水、两高、两铁”的大交通网络,湖口火车站是铜九铁路、九景衢铁路线上的重要停靠站和客运站,并与京九铁路、京广铁路、京沪高铁、浙赣铁路等国家铁路连接。
水运
鄱阳湖在县境西部流经27公里,境内水域90.3平方公里;长江沿县境北部流经17公里,境内水域15.25平方公里;江湖岸线51公里,其中沿江22公里、沿湖29公里。
境内有22公里的长江岸线,其中深水岸线10公里左右,已形成了“铁路、水运和高速公路”三位一体的交通格局。是长江中下游天然的深水良港和江西省著名的港口码头。
戏曲文化
湖口县是“中国民间艺术之乡”、“江西省戏曲之乡”,历来是人文荟萃之地。青阳腔、弹腔、饶河戏、文曲戏、采茶戏、黄梅戏、木偶戏等七大戏曲剧种至今广为传唱,地方特色戏曲文化经久不衰。
目前全县有36个农民业余剧团。近三年来,湖口用于扶持业余剧团以及农民诗社、广场大家唱等各类民间文化活动的资金过100万元。组织民间文化团体开展的“鄱湖神韵”、“情系农民工”等文艺演出活动360场次。仅2013年就获得省级农民工才艺大赛一等奖等省市各类奖项50个。
而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湖口青阳腔,更是家喻户晓、倍受欢迎。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湖口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共有5项,其中国家级2项、省级1项、市级2项。
湖口草龙
旧时,湖口草龙多流行于流泗镇、张青乡、大垅乡等地。清雍正庚戌年(1730年),张青吴十一房村民,为祈求太平,驱邪除秽,保佑安康,编扎一条草龙,称“平安龙”,在全村游行。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流泗周寿朋村村民周雍发编扎一条草龙,名“谷龙”,在村庙会上游行。周雍发后将编扎草龙的技艺授于侄周云开,民国九年至三十四年(1920~1945年)间,周云开多次编扎草龙,颇具名气。1985年,流泗喻家圈村民喻芳泽从师周云开,传承草龙编扎手艺,并不断创新发展完善编制草龙的整套艺术,成为编扎湖口草龙的传承人。
湖口草龙的编扎工艺,要求选料精致优良,制作精细巧妙,采用编、插、织、嵌、镶、绕、缠、悬、挂、空、别、剔、镂、透等多种手工技巧,分别编织龙头、龙须、龙舌、龙牙、龙身、龙鳞、龙节、龙尾等部分,组成形态为狮头、鹿角、鹰爪、蛇身、鱼尾的整条草龙。
湖口草龙除编扎工艺考究外,其舞龙技艺也颇具特色。草龙像民间制作的其它布龙、纸龙、板龙、竹龙一样,常常出现在祭祀庙会、喜庆佳节等场面。而草龙出行,一般都配套稻、黍、稷、麦、豆“五谷灯”,甚至还配花、草、鱼、蛙、蝶等动植物型状的彩灯,烘衬配合草龙表演。舞龙队伍统一服饰,掌龙头者,身强体健,头脑灵活,把握节奏,还会“喝彩歌”;持龙尾者,玲珑滑稽,步履矫健,有的还画一丑角脸谱;其他人各执一节龙身。从头到尾,浑然一体。行进时,神鼓大锣开道,阵势磅礴,戏剧锣鼓殿后,有的配上萧笛,细吹细打,悦耳悠扬。龙队走“之”字型,宛如神龙蠕动。表演时,有龙头上下左右摇摆的、咬尾、穿窜、盘旋、跳跃、戏耍、逗乐、滚龙、绞龙、盘柱等各式花样;五谷彩灯则围绕龙周边穿花、扭步,变换队列、逗龙、扰龙、逐龙等。根据锣鼓点的变化,草龙或跑或跳、或卧或滚、或盘或转、时腾时跃、时窜时扑、或追逐五谷花灯、或穿行花草彩灯、或在引球后摇头摆尾,时而龙头钻龙尾,时而龙尾缠龙头等等,气氛热烈,妙趣横生,喜庆非凡。
1986年,湖口从民间收集、整理完整的资料,编扎成草龙,尔后多次送市、省展演。2006年6月湖口草龙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3月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湖口草龙的文史资料、音像制品和草龙,全部馆藏。
2008年,文化部授予湖口草龙艺人喻芳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称号。
2009年,江西省政府选调湖口草龙参加澳门回归10周年庆典活动。
湖口青阳腔
湖口青阳腔(俗称高腔戏)从明、清至民国时期,一直风行在湖口、都昌、鄱阳地域,遍及乡村。
旧时,湖口高腔戏的演唱形式多样,或高台演出,或围鼓坐唱,演员一唱众和,曲调高亢而悠扬,锣鼓助节,不入管弦。高腔戏艺一般是以师带徒、口口传授。清朝后期,逐渐形成高腔戏班社。较有影响的是:清道光四年(1824年)的“秀兰班”,同治三年(1864年)的“老秀兰班”,光绪三十年(1904年)的“中秀兰班”、“福秀兰班”,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的“新秀兰班”。20世纪50年代,随着吴厚德等多位老艺人相继调省古典戏曲实验剧团(江西省赣剧团),湖口高腔戏班渐散,但民间业余演唱稀疏可闻。“文化大革命”期间,传统的高腔戏销声匿迹。
1983年3月和9月,湖口县两次召开青阳腔老艺人座谈会,探讨青阳腔的源流、沿革、班社、剧目和音乐,并进行录音。1984年4月,县文教局组织举办“首届湖口青阳腔传统折子戏展览演出”活动,演出《打猎回书》、《磨房会》、《付荣逼债》、《三战吕布》、《贵妃醉酒》、《秋江别》等10多个剧目。是年9月,县委、县政府批准成立“湖口县戏剧创作研究室”,刘春江主持对湖口青阳腔艺术的专题研究工作。
2004年12月,县文广局与九江电视台、江西七O一电视台联合摄制湖口青阳腔专题片《鄱阳湖绝响》,获中国广播电视学会第二届电视戏曲“兰花奖”三等奖,九江人民广播电台录制专题广播稿《鄱阳湖畔青阳腔》,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国际频道向全世界介绍青阳腔。2005年9月,湖口创作的青阳腔现代剧目《一篮寿桃》在九江金秋艺术节小戏小品大赛上,获创作、导演、表演、组织、最佳男演员、最佳女演员6项一等奖,后在参加全省戏剧选拔赛中获第一名。
经过抢救性的挖掘和整理,共搜集到青阳腔手抄剧目96个(整本戏36个,折子小戏60个),曲牌448首,唱腔曲谱40本,唱腔曲牌录音110小时(盒),脸谱40幅,拍摄照片1000余帧,同时还记录整理青阳腔的渊源、沿革、古谱符号、表演艺术、宗教仪式、班社剧团、戏台楹联、艺人题壁、古戏台等相关资料。老艺人潘康泉、曹梅卿、曹耀春、吴江龙、吴厚德、黄玉盛、吴敦友、崔龙发、黎炳振、屈振书、沈文典、崔锦太、殷武焕、邹喜寿等无私奉献,促进了湖口青阳腔的发掘、保护和传承。2006年6月,湖口青阳腔正式列入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7年6月,九江学院选择湖口付垅乡为协作点,共同建成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青阳腔教学实践基地”。
2008年2月,湖口青阳腔老艺人殷武焕,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录。
2009年6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湖口青阳腔传习所在付垅乡揭牌。
湖口青阳腔的文字、图片、音像资料,匀陈列、收藏在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馆内。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湖口粑俗
湖口粑俗在湖口民间,凡是逢年过节、生辰寿筵、定婚成亲、敬神拜佛、丧葬祭祖、做屋上梁、栽田割禾等活动,都会分别做不同种类的粑食,其习俗一直沿袭。
湖口粑俗表达人们美好的祝愿,也体现出劳动人民的智慧。各式各样粑的制作必须掌握各自的制作技能:麻糍粑的蒸饭洒水、印粑的和面、柳米粑的泡米、豆粑的配兑和煎烘、发粑的拌粬发酵、炒米粑的炒米和包心等,都有一定的技术含量,虽说不求师学艺,但都是母教女、婆传媳,世代传承,形成独特的粑俗文化。
2007年,湖口粑俗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民间收集的各式粑印,藏于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内。2008年,吴春花被授予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湖口粑俗)代表性传承人。
2015年3月央视《远方的家·江河万里行》栏目摄制组走进湖口拍摄湖口粑文化。
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春节特别节目摄制组开赴湖口县付垅乡大山村,拍摄制作民俗风情片《湖口粑俗》。
“湖口粑俗”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是中华民族传统饮食文化的一朵奇葩。湖口拍摄的做年粑场面,在央视2006年春节联欢晚会前,即除夕16时至19时的《一年又一年》节目中播出。湖口粑俗将代表江西民俗出现在央视荧屏。
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湖口豆豉
湖口豆鼓,是江西省九江市湖口县的汉族传统调味品,此豆豉色泽黑亮,颗粒均匀,香味浓郁,美味可口,用这种豆豉烹饪的"豆豉烧肉"、"辣味凤尾鱼"、"家乡豆腐" 等菜肴,已成为湖口县传统风味名菜。
江西的豆豉在全国是最有名的,“丰城豆豉”“家乡豆豉”“葡萄豆豉”“浔阳五香豆豉”“湖口豆豉”“上饶豆豉饼”等是江西的名特产。
自晚清以来,虽战乱不断,百业凋蔽,而湖口豆豉生产却一直未停止过。开始时是一家"卢泰生号",后来发展到六家生产作坊,年产豆豉一千余担。如今,当地政府十分重视开发生产湖口豆豉,商业部门还专门设立了豆豉生产厂,组织青工学习老师傅技艺,使豆豉产量、质量大大提高。不仅供应本省,而且远销湖北、湖南、浙江、广东等十多个省市。湖口豆豉已成为名扬大江南北的土特名产。
2008年,湖口豆豉被列入第二批九江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湖口糟鱼
湖口糟鱼是江西九江传统的汉族名菜。主要是以鄱阳湖产的青、草、鲤鱼等为主要原料,配上精制的糯米水酒,糯米酒糟、白糖、小磨麻油等辅料。采用刮鳞剖鱼、洗鱼盐腌、晾晒烘干、切块糟制等十多种传统手工技艺制做而成。
湖口糟鱼分生熟甜辣,看鱼色深黄中略带褐红、闻气味芬芳溢醉气、尝味道清淡中带酥,甜中含鲜、热吃不腻,冷吃不腥,是居家迎宾、席宴美肴、馈赠亲朋、佐餐佳品。
湖口糟鱼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风味,据湖口县志记载,从明朝万历年开始,湖口糟鱼就是选奉朝廷的贡品。
地处鄱阳湖与长江交汇处的湖口县,盛产鄱阳湖淡水鱼,鱼类品种多达180余种,湖口糟鱼主要是以鄱阳湖产的青、草、鲤鱼等为主要原料,配上精制的糯米水酒,糯米酒糟、白糖、小磨麻油等辅料。
采用刮鳞剖鱼、洗鱼盐腌、晾晒烘干、切块糟制等十多种传统手工技艺制做而成。湖口糟鱼分生熟甜辣,看鱼色深黄中略带褐红、闻气味芬芳溢醉气、尝味道清淡中带酥,甜中含鲜、热吃不腻,冷吃不腥,是居家迎宾、席宴美肴、馈赠亲朋、佐餐佳品。
2008年,“湖口糟鱼”被列入第二批九江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旅游景点
自然景观
石钟山
石钟山有上下两座,均在湖口县城,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长江下游沿岸著名景点之一,倚南滨湖的为上石钟山,靠北临江的为下石钟山,两山对峙,相距1200米,新建的城防堤将两山连结。
石钟山有两大千古文人墨客赞美的奇观:一是,该山由石灰岩构成,下部均有洞穴,形如覆钟,面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击,响声如洪钟。二是,山下长江与鄱阳湖的汇合处水线分明,江流混浊,湖水碧清,以截然不同的水色“划”出了一条奇妙的界线。
鞋山
鞋山,又名大孤山,为鄱阳湖中的一座形似绣鞋的孤岛,系第四纪冰川活动的遗迹。海拔97米,周长1000米,距县城9公里。山上存有宋代米芾和清代彭玉麟等名人题字石刻。登临鞋山如置身万顷碧波,有与候鸟为朋、庐山为邻之感。
人文景观
太平军遗垒,“二次革命”炮台等至今尚存。鞋山附近修复了若干战争遗址,供游人参观凭吊。同时,规模宏大的水上古战场游乐园也正在兴建。
古文化遗址
如新石器晚期遗址、西周遗址、古彭泽县城遗址、上甲县遗址等,具有重要的考古价值,也是尚待开发利用的重要旅游资源。明代九江知府题咏的湖口八景——虹桥仙迹、渊明故址、大岭云亭、花尖秀色、双钟月色、彭蠡涛声、沙洲渔唱、劳渡舟横,多数尚未列入旅游项目。
地方特产
湖口糟鱼
湖口糟鱼历史悠久,起源于原始社会晚期的鄱阳湖口与长江交汇地区,故称"湖口糟鱼"。自明朝万历年间既作为湖口地方贡品被送选朝廷。
湖口豆豉
湖口县地处鄱阳湖与长江汇合处,并有“水绕三山同楚地,势连五老共洪都”之称的江西省九江市湖口县,盛产一种有名的特产--"豆豉",此豆豉色泽黑亮,颗粒均匀,香味浓郁,美味可口,用这种豆豉烹饪的"豆豉烧肉"、"辣味凤尾鱼"、"家乡豆腐" 等菜肴,已成为湖口传统风味名菜,颇受中外客人的青睐,蜚声四海。
湖口米粑
湖口米粑是具有江西省湖口县浓郁地方特色的汉族民俗文化。曾在2006年大年除夕中央电视台一套《一年又一年》栏目中隆重推出。湖口的粑俗,有着悠久的历史。
湖口粑俗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据考古,在湖口新石器时期的史家桥和文昌洑遗址中,发现了用于制作麻糍粑的陶臼,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随着湖口农村各种节日习俗的增加,品种繁多,形状各异的粑应运而生,并一直沿续至今。
湖口米粑,品种有20多个,其中的麻糍粑、柳米粑、糯米粑、炒米粑、印粑和豆粑为湖口的六大粑。也是湖口地区千百年来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粑,是九江地区一带的习惯称谓,它其实与江南一带称为糕的食品是完全相同的东西,仅仅是叫法不同而已。它们都是用大米、糯米为主要原料,再酌情配以各种杂粮、豆类加工制作而成的大众粮食制品。粑的形状各异,有圆有方,有鼓有扁,粑的颜色丰富多彩,图案也是五花八门,还有各种吉祥字语。
石钟鱼宴
石钟鱼宴由金汤雄鱼头、江湖两色、渊明菊、鄱湖凤尾鱼、孔雀开屏、石钟东坡鱼、鱼村四宝、江湖缘、鱼香茶饼和糟鱼米粑等组成。
石钟鱼宴中的“石钟东坡鱼”传说与宋代大文豪苏轼父子有关。相传1084年6月,苏轼送其长子苏迈到德兴任县尉。途经湖口县时,见渔民用稻草包着鱼煮熟来吃,苏轼品尝之后,盛赞此为一道好菜,并于当晚写下了千古名篇《石钟山记》,“石钟东坡鱼”也由此得名。
此外,还有短吻银鱼、中华绒毛蟹等。
韶山旅游 www.shaoshan520.com www.goshaoshan.com
张家界玻璃桥 www.zjj30.com 张家界天门山 www.zjj20.com
张家界旅游 www.pinzjj.com www.biyoo365.com www.52lytuan.com
长沙旅游 www.oknjl.com www.oksnz.com/ www.97fh.com/
发表评论
相关内容查看全部
Copyright(C) 2010-2022 zjj616.com(张家界旅游团)All Rights Reserved 未经张家界凤凰古城旅游网授权,禁止转载张家界旅游自助游任何信息
张家界旅游客服热线电话:0731-85678026 传 真:0731-85678026 长沙到张家界凤凰旅游24小时服务电话:15111466622陈经理
网站联系QQ:2323600844或1789447693或1520368017 (长沙到张家界凤凰旅游咨询报名) QQ:1486753189 (网站友情链接与长沙到张家界旅游网合作)
张家界凤凰旅游服务平台-是湖南长沙地区专业化的长沙到张家界,凤凰旅游交流信息服务网站!
长沙张家界旅游网提供长沙到张家界旅游团,长沙到张家界旅游线路,长沙到张家界凤凰旅游在线预定,长沙到张家界凤凰旅游等服务!
运营资质途乐旅游 许可证号:L-HUN-01200 湘ICP备18021764号
技术支持:张家界旅游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