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用透明,不进店,不购物,让旅游回归本来的乐趣-张家界旅游团! 设为首页 | 网站地图 | 最新报名 | 联系我们
热门搜索张家界 黄龙洞 宝峰湖 天子山 凤凰
旅游预定电话 15111466622
当前位置:主页>惠州地区> 详情

罗浮山在哪里,罗浮山在哪个省,罗浮山属于哪个市

来源:长沙到张家界旅游网   作者:长沙到张家界旅游网   发表时间:2016-12-22 16:16:19    浏览:

   罗浮山位于广东东江之滨,离惠州市博罗县城35公里,与增城、龙门两县接壤。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它雄峙于岭南中南部,坐临南海大亚湾,毗邻惠州西湖。汉代司马迁曰:“罗浮汉佐命南岳,天下十山之一”。被道教尊为天下第七大洞天、三十四福地,被佛教称为罗浮第一禅林。
   罗浮山方圆214多平方公里,共有大小山峰432座,飞瀑名泉多达980多处,洞天奇景18处,石室幽岩72个,以山势雄伟壮观,植被繁茂常绿,林木高大森古,神仙洞府超凡脱俗的特色吸引古今无数的名仙名人和游客。历代诗人陆贾、谢灵运、李白、杜甫、李贺、刘禹锡、韩愈、柳宗元、苏轼、杨万里、汤显祖、屈大钧等都留下经典的文赋和诗咏。罗浮山的“师雄梦梅”、“东坡啖荔”、“安期天饮”、“稚川炼丹”、“仙凡路别”、“花手游会”、“洞天药市”、“天龙王梦”等不少的传说,神奇幽胜,风流华夏。
   明代天机妙算大师刘伯温曾二度登罗浮,测出:“真龙横卧罗浮峰,百里盘恒豪气冲。”孰是孰非,果或弥真。
   罗浮山素有百粤群山之祖、蓬莱仙境之称,这块难得的“风水宝地”是休闲度假、养生健体、消灾纳福、商务洽谈、赏景会友的绝佳胜地。
   2013年12月,被评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罗浮山
文化遗存

   有关罗浮山的文献典籍十分丰富,仅山志类的,明代有永乐年间东莞陈琏《罗浮山志》及明成化年间罗彦通等根据此书所撰的《罗浮志补》,增城湛若水《罗浮志》,顺德梁亿《罗浮山志》,从化黎民表《罗浮山志》;清代有康熙间上元江宁县(今江苏省南京市郊)陶敬《罗浮山志》,等多篇。既可与山志互为经纬,且为名山添姿增彩。
   俚语有云:“罗浮,罗浮,满山石头。”正因为如此,罗浮山的摩崖石刻遍山皆有,旧志载有2000多处,然因风雨剥蚀,人为损坏,漫漶很多。80年代经县博物馆勘察核实,全县现存的150处摩崖石刻中,罗浮山即有136处。以景区划分,朱明洞区最多,有32处,其次为黄龙洞区29处,酥醪洞区和华首台区分别为22处和23处,其余白鹤观、九天观、宝积寺、朝元洞等景区共30处。书体有篆、隶、行、楷、草5种。其中规格最大的为白鹤洞景区篆体“罗浮”二字,旧志云丈许,实测规格150×120(厘米),落款为“淳熙已亥(1179年)郡守洛阳吴 男有书”。摩崖石刻书法琳琅满目,令人叹为观止。
   罗浮山有很多美妙的神话故事,仅《罗浮传说》一书,即收集40多篇。这些故事虽多荒诞不经之说,充斥着神佛仙道离奇遇合、轮回报应的内容,然而从另一角度来审视,则这些大多数出自民间的口头文艺,体现了人民群众憎恶假丑恶、颂扬真善美的审美观点,使名山平添不少浪漫色彩,不必采取全盘否定的态度。

  

   罗浮山主要山峰

   罗浮山(《太平寰宇记》称为博罗山)矗立于南粤大地之上,气势恢宏,仪态万千;有大小山峰432座,飞瀑流泉980多处,洞天美景18处,石室幽岩72个,山中景色如画。
   罗浮山最高峰为罗山的飞云顶(峰),海拔1296米,其次为浮山的上界峰,海拔1276米。
   飞云顶为顶点,向南、东南、东北、西、西南辐射,结合山势走向,列述主要山峰如次。
   飞云顶,正尖圆,四望洞达,云常起足下。山顶有“罗浮君之神”石坛。联曰:“斗南一岳,天外三峰”。东面不远处,杂树丛生满谷,有宋代赵汝驭所建子日亭故址,为登飞云顶观日出的最佳地点。山顶是一块约100平方米的草地,花香草密。从飞云顶上眺望,四百峰峦隐现于云海中,正如前人所谓“四百峰峦江海上”。东望惠州、博罗,东江如练;南望石龙、东莞,阡陌纵横,平畴沃野;西侧上界三峰,如巨人矗立,峻拔雄伟。
   子日亭下为阿耨池,乱石丛中,水碧如玉。池侧,故有阿耨塔,久废。每年重阳节登飞云顶者少则3万人,多则10万人以上。
   飞云顶前有聚霞峰,常有紫霞聚其上,时有碧鸡群飞或独鸣空林。清代陈伯陶《罗浮志补》以为即飞云顶,实误。
   飞云顶东南下,经凤凰台至分水坳约2.5公里,是为罗山浮山接合处。坳上有铁桥,一石飞空,两端各峙砥柱,长数十丈,上横绝 ,下跨悬崖,桥色苍黑,名为铁桥,实为石梁。
   玉鹅峰为罗浮山南面诸山之祖。岩壁陡峭,有明学士赵志皋摩崖石刻“千丈岩”。此处产龙须草,故又名龙须岽。传说葛洪之妻鲍姑在此采药堕崖而亡。故有大慈寺,久废。玉鹅峰分东西两大支,如巨人举两臂。分水坳水东流,循左臂而东南注于罗水;坳水西流,循右臂西南流注坳岭。其间有石洞、青霞谷、朱明洞、幽居洞、白云洞、龙王坑、黄龙洞、华首台及大洞诸山,其结顶皆为玉鹅峰。近人比拟为“倒垂折扇”,形象而生动。玉鹅峰下大慈洞有风洞、云洞和雨洞3处洞穴。
   玉鹅峰东南为云峰(云峰岩),峰顶奇石昂首如虾蟆,亦名虾蟆峰 (蟾蜍峰)。云峰东南为玉女峰(美人峰),峰顶有瑶石台,岩台纹石光润如瑶(美玉),下为燕子岩,旁为香台峰和会真峰。这一带石壁摩空,多石刻。又东下为朝真石,朝真石拱立岩际,内向如朝真状,有宋代惠州赵汝驭所建拂松亭故址。约半里为伏虎岩(鹰嘴岩)。因其峻峭雅丽,古代士大夫多登览,亦名君子岩。自伏虎岩至燕子岩约2.5公里皆斩崖为路,下临深溪,怒石逼仄,迤逦不绝;土人呼为大石堆。由此处南下,分东、西、中三支。
   东支青霞谷(洞)。洞中原有隋代苏元朗修炼之所、明代湛若水(甘泉)讲学之地甘泉精舍,冼桂奇书堂等,今皆废为田。冼子读书台下清流涓涓,即通灵泉。台南为朱明洞,洞口有古刻“朱明洞”三字,无款识,下有“甘泉”二字,但非湛若水(甘泉)所题刻。洞东当青霞谷口有葛洪衣冠冢。
   西支幽居洞,宋代博罗县令与逍遥子结庐讲道处,有滴水岩,高六、七尺,泉声清越,逍遥子诗有:“陆颠所在闲题品,未试罗浮第一泉”。有石刻“泉源洞”三字于岩侧,但此地并非泉源洞。岩后逾坳而西有书堂坑;其东南有石嘴突起如狮子昂首,是为麻姑峰,或称狮子峰。
   中支为葛洪南庵,即今冲虚观。观前两山环抱,为白莲池,池西有宋肇庆太守县人张宋卿之墓。池南麻姑洞,中有麻姑坛、红花坑,坑口卖酒田。自伏虎岩至冲虚观7.5公里,至卖酒田9公里。云峰岩南下有天汉桥,其实不是桥,而是悬崖下杀,有泉涌出,故谓为桥。其下磐石平衍,花药成列,多蝴蝶,是为蝴蝶洞。南下水流经横亘的磐石,布列10丈如帘,故名水帘洞。宋代张宋卿、留正读书的张留书院,即在此地,洞口为白鹤观。洞东有穹隆巨石压路而中空有门,石刻“蓬莱门”。其西为月岩,岩下流杯池,可坐百人。水注成槽,称药槽。又南为东龙潭(五龙潭)。五龙潭一带多摩崖石刻,其中有保存完好的,如著名的字高丈许的石刻“罗浮”(篆体)等。溪边一泉书石刻,文曰:“飞鸟唱随情同人类勿动杀机各舒天趣”,已具有今人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五龙潭西为菖蒲涧,水帘洞口为白鹤观,自云峰岩至白鹤观10多公里。
   玉女峰东北,五峰嵯峨,土人称为石笋。其下为白水寨,即小水帘洞。洞西巨壁形如削瓜,俗称企溜山,产茶特佳。洞东北山势斜矗而东下,分水坳东流之水流经于此,是为新溪坑。小水帘洞东偏南为石洞,有邝仙石。为神话传说中的邝仙骑牛入石处。明尚书叶春及讲学于此,有石洞山房遗址,石门尚存,土人呼为尚书房(后建为西华道院),叶春及获罪逃隐于此,筑逃暗居之。暗左石壁有南海朱完隶书石刻字,其大如斗的《逃暗记》,宋元时人登飞云顶者多经此地。自玉女峰至石洞7.5公里。
   石洞之南为明福洞,平畴弥望,陂流交错。589~600年(隋开皇年间)赵师雄醉梦的梅花村即在此间。宋赵汝驭建有仙春亭,久废。村中有亭子角,今人于此建有光华度假村。明福洞西有白云下山 (有人称白云下,误)。中有葛洪北庵故址古酥醪观。洞东九天观亦曰明福观,观后岗峦起伏,南抵罗阳溪,水石均佳;有钓鱼台,土人呼为澜石,台南观源洞,有稚川(葛洪)药院。旧为唐王体靓茶园。自石洞至观源洞5公里。

  

   玉鹅峰西南5公里为大石楼(亚公髻),柱立如积铁。再南行2.5公里为小石楼。小石楼石坡斜出如鹰嘴,上插二石笋,伛偻如老人执笏内向,故又名老人峰,俗称亚婆髻。大小石楼皆孤峰高峻,重檐四注有如楼阁。现在的大石楼顶平如台,这是1620年(明万历四十八年)六月,峰崩而造成的。自大石楼至小石楼,道中有石,光滑如镜称为石鉴。旁有白石子28枚有如棋枰,是为仙弈石,有石脊如梁,名为度仙桥。这一带山石形状奇特而且多姿多彩,与玉女峰、君子岩东西相望,烟云出没,风雨离合,蔚为奇观。
   小石楼东侧为龙王坑。其北石壁撑空如巨瓮,上有谷,称为凤凰。下有岩称为罗汉、伏虎(另一伏虎岩)。岩左有新宝积寺,有御书阁,亦有卓锡泉(不是景泰禅师遗迹)。道光中县令熊炳离建味泉亭于此,今废。寺外原有南汉乾和尊经石幢,亦不存。寺西有黄野仙洗药池,池水经寺前注下为小瀑,下成小潭即锡杖潭。寺东峻岭连绵而下,如瓜蔓结瓜,长蛇入谷,有新延祥寺建于山麓。故延祥寺有御园、明月戒坛皆废。宝积寺至延祥寺约1.5公里。
   小石楼西下为黄龙洞,洞口有巨石,刻明湛若水书“黄龙洞”三字。此洞原名金沙,南汉主梦黄龙起于此,故改名。大宝年间刘 于洞中建天华宫,苏东坡称为“稚川西庵”,湛若水于此处建四贤祠。其门人庞弼唐又建为天华仙洞(庞嵩精舍)。清康熙中,冲虚道士张云仙始结庵于祠旁,名黄龙观。洞后顽岩怒涛相激漱。沿千百级磴道盘旋而上为八卦台,中有岩洞,石刻八卦洞。此处多桂树桃梅玉兰五色竹,景色深幽。黄龙洞前山势突出,豁然开朗,可以眺远,是为龙珠台,台下龙珠潭。台东流杯池,石底,旁多石瓮,架桥通往来,桥名涤尘。桥西断崖千尺,大石侧立,上广下狭而不颠坠,水从老人峰下西来,落为巨瀑,桥南有半山亭,又南洞口有群牛石,撒开数里,泉石清峭,崖壑幽闭,有上中下3龙潭,是为西龙潭,为黄龙洞瀑布。
   出黄龙洞口西行,过黄牛径,折北而上度雨花桥,直上为华首台。黄龙洞口至华首台约3公里。华首台于唐开元间建寺,明末中兴。岩上侧为怒泉喷薄的跃雪潭。台西溪上有竹篙岭、文殊峰、大小尖峰、百花径。台后为锦屏峰。由华首台登飞云顶,经锦屏峰至杜鹃峰,峰多杜鹃,有长丈余,大合抱者。台南洞口往西约3公里为大洞(大坑 洞),旧有花手寺,寺西有绣花针大王祠,祀明永历虎贲将军王兴,俗称公王坛。自新溪坑至大洞25公里。其间峰岭纵横交错,贯以沙河上游水达泊头而注入东江,皆为玉鹅峰支脉。
   分水坳北与坳南玉鹅峰并峙的为泉源山,因石壁出泉而得名。泉流经罗、浮二山相接处分水坳而分流。泉源山上偏西有神湖,广30多米,深17米余。泉源山西南为凤凰台,东北一峰耸立与玉鹅峰相对峙的为铁桥峰。峰顶有石崛起如柱,土人呼为鼎钟盖。峰下新溪坑上有仙女岩,面南背北,冬暖夏凉。内外宽广或称为石屋,疑为单道开石室。新溪坑上下多石潭由分水坳东流之水汇成。坑口多稻田,罗阳溪在其前面流过,为古白角洞。
   飞云顶东南,泉源山、铁桥峰之北有石塔。山脊上崛竖13石,玲珑峻伟如刀劈斧削,两山夹之,急趋直下,可望而不可即,景象奇特。旧时山民作水碓造香粉,水声犹如音乐。坑口法云寺,原为晦杲禅师所建云水庵,清光绪年间朗头乡人延请僧人主持,改为观音堂。寺后有晦杲塔。向南跨鹿角坑为玉洞,原名柚子坑。明赵志皋因韩日缵之父伯仪居于此,取“生刍一束,其人如玉”之意而改名玉洞。
   飞云顶西1.5公里为浮山绝顶与罗山并峙的上界三峰。屈大均称“飞云西有三峰,亦峭绝鼎峙,午夜可候日,每当雨霁,白云汹涌而出,大风荡漾,乍往乍回,若尚在大海之中浮而未定”。潘飞声《登分霞岭望上界三峰诗》:“飞云峥嵘出天外,上界尚有三高峰”。罗浮仙《题上界三峰》诗:“千径岚光湿不开,洞中楼阁锁琼瑰。罗山万仞云中出,浮岛一峰天外来。五岳神仙多往复,九霄云鹤自徘徊。葛洪高隐丹炉畔,掩映麻姑锦绣台。”上界三峰中,上界峰(上界第一峰)最高1276米,其西北五百丈仙女石为上界中峰,又西北为磨石、穿腰石、青羊石为上界第三峰(蓬莱峰)。前人误以为432峰中最高者为上界三峰,这是由于只凭目测而出现视差之故。
飞云顶北下2.5公里上界三峰下有东西长约500米的杜鹃径。开花时五色纷披,灿烂如同霞锦。径间岗阜盘互交错,俗称五马归槽。清同治间,花手寺僧严光建拨云寺。30年间铁瓦倾坠。再北行2.5公里,有白水门。此处山石黝黑,树高不过4尺,枝干奇古,叶细如九里香,参差错落有致,有如天然公园。其东南一峰为仙女峰,嫣然娟秀,微云环绕如披水绡。

  

   鹿角坑东北有坑,沿坑深入为白石漓。五马归槽东南诸水汇泄于此。为罗浮山南面诸瀑之冠。此处后倚危崖,前阻重岭,从内望外不知来处,从外望内不知去处,因而《罗浮山志》没有记载。由此逾山往北为古桃源洞,即《山志》所称白角洞东北的桃源洞。有桃(子)园乡。昔人称:“其洞幽邃,无游(人)踪。仅白玉蟾访癯仙曾一至”云。
   上界三峰北下六七公里,有四方山。山高1011米,高耸而圆秀,上有刘仙坛,旁有石高六七尺,上圆下狭而中四裂,相传为刘高尚真人试剑石,又名刘仙趺坐处。其旁生竹叶符,传说可以镇压龙虎,故又名符竹峰(洞)。旧志多有记述,认为竹叶符、五色雀等为罗浮山的神异之物。四方山东北有双峰名丫髻峰,亦名双髻峰,高796米,人称小罗浮,与龙门县界的丫髻山相接。丫髻峰东南有七星岗,中有单道开石室,旧志称七星岗即白面石。四方山东南为白水门,其间有宽约30米的石池。五马归槽水向东北流汇池中而下泻,与白石漓三叠泉同为山中巨瀑。只不过白石漓直落,白水门稍有倾曲而有所差别。沿瀑布而下约6公里,有3米多高的大石横蓄水势,其上可坐卧观瀑,称为忘机石。循溪北上,山水幽深,顺德黎楷平称之为艮泉。再出为酥醪。从白水门山麓至酥醪约5公里。
   酥醪洞周围15公里,形如釜底,为罗浮山深处。屈大均诗云:“社日家家南烛饭,青精遗法在苏罗”,自注,苏罗,罗浮最深处。1721年(清康熙末年)道士柯杨桂于洞中建酥醪院,1742年(雍正元年)改为观。其后此洞亦名酥醪。酥醪观前东北3.5公里为山猪坳,与龙门接壤。西北10余公里与增城接壤。观西为下陂,此间泉石草木如画。观东为流云斜(小蓬莱洞),幽谷深远,外重阻而内旷平,有飞瀑、澄潭,长林修竹左右映带。石刻“何须别问津”5字,名为小蓬莱。又东为茶山(另一茶山)。悬崖壁立,木石佳致。有上下二瀑,下瀑胜于上瀑,为浮水一源。涧边多墨兰,小径多桃梅,谷中有高30多米的苍松。清嘉庆间有道士建庵祀黄野人,遂名黄仙洞。中有茶山坳,建有佛祖寺。坳上有双石峙立如门,伊秉绶题“蓬莱门径”4字。自酥醪至茶山坳5公里。
   茶山坳东南下如落深井 ,高下急促往复曲折数十折,俗名风车纽。纽下逾涧有石刻“下铁桥”三字,是为罗阳溪水发源处。自茶山坳顶至七星岗4公里。
   上界三峰西北为长沙巊。因其多粗沙而得名。有云母峰,其西有道姑田,石竖潭清,松荫杉绿,有人认为是何仙姑遗迹。其前为八仙观,东南方为跳鱼石。清《一统志》称为山中奇胜处。浮水自酥醪来,流出增城界水口峡,转南入博罗县境道姑田至大石圳,凡三级注于潭,游鱼溯流而上,跃波激水,跳入石瓮中,故称跳鱼石。有白玉蟾“十丈暗波何净明,百尾巨鱼自跳掷”句刻于石上。跳鱼石西南为欧阳岭(洞),自上界峰至此30余公里。
双髻峰群山连绵,东北界河源,迤向西北界龙门,为罗浮山脉来处,此后山脉继续向西北延伸,折而南为欧阳岭,其后为界于增城的牛岭。牛岭有荔枝坳,坳上立增城博罗界碑。此外距欧阳岭10余里,为罗浮山脉去处。
   再从飞云顶南下,山裂为深谷,中有四棱石柱,望之如粮仓,是为神仓。其东即聚霞峰,下为玳瑁、鸡鸣诸峰。神仓在朝元洞内,下有蓝寮,明代福建流民曾在此种蓝,土人称为南寮。清同治间,先天教徒林东来此,斩山开道,其徒沈道文建朝元院,并祀孔子、老子、释迦,三教合一,党徒散布南洋(东南亚)各处。朝元洞后溪涧高而流急,出峡,湍急撼崖为瀑布,其源出于飞云顶下分水坳。寮前平坦宽广。隔水而西,黄旗、银瓶诸山匍伏足下,此间多画眉鸟、金鲫鱼、杜鹃花;溪间之石,千奇百怪,嵯峨纡郁,起伏逶迤,于东南诸胜景中别开一面。沿洞前南下,溪流曲折,次第有3道石梁,至石岗口即为朝元洞门户。此间高崖束壑,飞流喷薄,大有一落千丈之势,与黄龙瀑布相伯仲。又下为坳岭。自飞云顶至坳岭约15公里。山势再南止于第一岭。《南越志》云:“罗浮有岭十五,此为入山初地,故名。”
   朝元洞西,数峰叠出为黄猿、樱桃、刀子诸峰。下为横磐石,其南为单家村,村后群峰摩天,空潭泻瀑,郁郁苍苍。村西岗阜皆赭色,名丹霞谷。横磐石水流南泻,入石池。沿溪南行,深林巨竹,竹梢高出山谷,是为澜门洞。洞东有土山,隆起而中空,临溪有一米高的洞门,被一棵大树遮掩,须持火低头进入。洞为穹形,直径17米,高一米多,内复有门,洞之大稍逊。其四壁似土非土,似石非石,坚滑如人工磨制。洞多蝙蝠,俗称银窿。罗浮各洞实际上是谷,而此洞则是名符其实的洞,又不以洞为名,且为游人不到,知者极少。自单家村至此7.5公里。
   黄猿峰西有白鹤水,有巨石突出山脉而矗立,下杀至麓,涌泉下泻而落,形如白鹤。其东南峭壁亦高数十丈,斑驳黝黑如鱼网,被称为晒网石,石中腰有岩,岩深而远,旦黑色,是为猿猱之宫。岩壁罅隙生长罗汉松、石仙桃、紫背天葵等药物,只有采药的人至此。下为牛百叶,纵横数十亩,众流冲击,乱石环绕。其西北面山脊、石坞连亘数百丈,屹立如城墙,土人称为烂城墙,景色独特。再往西为大凤凰岗,其西即增城县界。凤凰岗南为钟鼓洞。俗讹为獐牯窿。岗上小瀑布,降大雨时声如钟鼓,南出为山西园,有福田圩。自钟鼓洞到山西园5公里。
   白鹤水和横盘石水汇流南下为石池,再南下为澜门,其西为澜门洞。自飞云顶西北至五马归槽有小山径,折而南通澜门。两者恰如罗浮山之腹背。钟鼓洞西5公里为浪来山,有瑶族村落土瓜坪(瑶民于清末他徙)。坪南有欧阳洞、长安塘。此地原有南汉刘 奉宸桥,久已荒废。其西北即为与增城交界的牛岭。有荔枝坳,立有增城博罗两县界碑。新中国成立前,每月初一,两县营弁(武官)在此会哨。荔枝坳东南一峰,高耸幽秀,因其状尖锐,俗称尖峰山。黄佐《罗浮图经》称为小罗浮。浮水自跳鱼石南来,经尖峰山下折而南流,经铁场而注入东江。尖峰山有谷,雍正间,华首僧今旦建太平寺。南麓有古资福寺。寺南山脉蜿蜒抵铁场,有明月寺、擢桂书院,皆宋代建。自欧阳洞至铁场约5公里。自丫髻峰(东)小罗浮至尖峰山(西)小罗浮35公里。
   此外,尚有景色独特的山峰如瑶石台东南的香台峰、会真峰,玉女峰东的华山、黄龙观与小石楼之间的抛球峰及其对面的赛宝峰,小石楼东南的孤青峰及浮山北面的云母峰与冲虚观右的麻姑峰(狮子峰)等均为寻幽探胜之地。

  

   罗浮山冲虚古观

   冲虚古观在朱明洞口。326~334年(东晋咸和年间),道教理论家、化学家、药物学家葛洪(284~364年)来罗浮山选择了这个地点建庵修炼、筑灶炼丹,著书讲学,创道教南宗灵宝派,于是声名远播,前来学道的人众多。葛洪分别在罗浮山东西北三面增建3庵,往来讲学,著书立说,留下了《抱朴子》内外篇116卷、《肘后备急方》、《神仙传》、《集异传》、《金匮药方》等著作。朱明洞南南庵称都虚,又名玄虚。葛洪逝世后的405年(东晋义熙元年)改建称祠,诏赐祭祀。714年(唐开元二年)明皇遣道士到罗浮山求雨。742年(天宝元年)筑坛百尺以祀山神,不久又派申太芝祭山。期间还下诏循州(今惠州)长官来此祭祀并改祠为观称都虚观。设置10家人看守并安排道士2人专职祭祀。809年(唐元和四年)韩愈的得意门生李翱任循州知府时亦曾到冲虚观祭山。北宋冲虚观道士南宗七祖之一的白玉蟾称“此时大显,遂兴观像”。1087年(宋元 二年)诏赐额,都虚观改名冲虚观,这个观名一直沿用至今。至于今日冲虚观大门清代督粤使者瑞麟所书的匾额,则多一“古”字,成为冲虚古观。
   冲虚观坐北向南。主体是一套四合式庭院木石建筑结构,包括山门、正殿和两廊。主体建筑两旁为百余间平房和两层楼的道士宿舍、膳堂、库房等附属建筑物。总建筑面积4400多平方米。观宇大门正中上方为“冲虚古观”石牌匾。匾下两侧对联“典午三清苑,朱明七洞天”为明代天启年间袁崇焕幕僚番禺人李云龙所书。“典”与司同义,“午”于十二生肖中属马,“典午”即司马亦即晋朝。正殿供奉“三清”(玉清、上清、太清)尊神,屋脊镶嵌一排石湾名匠吴奇玉塑制的双龙戏珠及花木楼阁大型彩绘陶塑。大殿左侧为葛仙祠,右下侧为黄大仙祠。观内有长生井,由康熙年间道士张妙升(云仙)所凿,为罗浮三大名泉之一(其余为卓锡泉、酿泉)。1985~1987年,国家地质矿产部和综合利用研究所及省地矿局专家,反复进行化验的结果说明:长生井泉水出露于罗浮山断裂带北侧,属含锌重碳酸钙型水的优质饮用天然矿泉水,不少港澳同胞和东南亚华侨参拜冲虚时,都以能带回一点“神仙水”为幸事。观后右侧有葛洪炼丹灶、洗药池等古迹以及后人所建的东坡山房、丹石祈寿世石刻等。冲虚观是杭州黄龙观、香港黄大仙观的祖庭。
1945年春夏间,中共广东区党委、广东军政委员会和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司令部均设在冲虚观。冲虚观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道教活动基地之一。亦为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5年冲虚观由政府拨款、香港圆玄学院及各界人士赞助精工修葺,古观面貌焕然一新。 

   罗浮山黄龙洞黄龙观

   黄龙洞位于罗浮山大石楼、狮子峰之南,小石楼西侧。此洞以山水佳胜著称。洞内有黄龙观、八卦台、狮子洞、七星坛、涤尘桥、流杯池、隐翠岩、观瀑亭、黄龙瀑布等景点。黄龙观原为葛洪西庵故址。唐末群雄割据,917年(后梁末帝贞明三年),占据今广东、广西的靖海军节度使刘隐之弟刘 ,称帝于广州,改国号为越,再改为汉,史称南汉,改纪元为乾亨,乾亨元年即为贞明三年。刘 自命为真龙天子,根据易经“飞龙在天”卦词,自造于一个“”字作为名字。又称:梦见仙人把他带到一处(实际上是他预先物色的)“两峰相叠,一水对流”的仙境,还说梦见黄龙起于此地。“两峰”是指大小石楼,“一水”就是黄龙瀑布,于是将原来的金沙洞改为黄龙洞。刘 在黄龙洞建行宫,而建造天华宫的则为刘 。刘 于959年(大宝二年)建天华宫,宫左侧建含阳门,右侧为起云门、云华阁、甘露亭、羽盖亭、龙穴石迹等。明代湛若水(一说巡按洪觉山)曾于此建四贤祠。清康熙中,冲虚观道士张云仙(妙升)建黄龙观于祠旁。此观于1958年毁坏,仅在乱石中找到一块石匾,刻有“黄龙观”观名,右侧刻“嘉庆壬申(即1812 年)仲秋吉旦”左侧刻“住持苏空施重建 莞邑谢鹰书”。
   90年代新建的黄龙观,拥有原来山中佳胜的泉石天然风景。“黄龙洞口松千树,满径苍苔落凤毛”,令人有超尘脱俗之感。90年代初,香港青松观全力重建黄龙观,新建的黄龙观规模宏伟,建筑面积远远超过冲虚观。未进观即有二座典雅的牌楼。观内有三师大殿、三清大殿、妙莲池等富丽堂皇的殿宇观舍。
   黄龙洞距冲虚观5公里,距华首台2.5公里,有公路可通。

  

   罗浮初酥醪洞酥醪观

   酥醪洞在罗山之北、浮山之南的深山幽谷中,旧志称为罗浮最深处,“栖灵之奥区,修养之福地。”据《集仙传》称:“安期生与神女会玄丘,酣玄碧香酒,醉后呼吸水露,皆成酥醪。”洞由此得名。洞中名胜古迹有酥醪观、小蓬莱、白水门、拨云寺、忘机石、七娘潭、煮石处、凝碧潭等.酥醪观原为葛洪北庵。前有荷池(今废为田)后倚青山,观总面积2700平方米,大殿内供奉的:中为灵祖,左为吕纯阳,右为葛洪共3尊泥塑,因年久失修,塑像已毁。大殿天井有一亭台伸出,飞檐高柱,台高7.4米,面积约26平方米,亭盖为琉璃绿瓦,原是观内训示徒众、打醮传经的地方。亭侧有树龄百年的茶花。天井两旁有配殿,正殿左侧有一座小楼阁,原为道士江瀛涛所筑。香山黄培香题匾曰:“浮山第一楼”。此楼在新中国成立后曾重修。观内存有铁香炉、青瓷花盆墩等古物,还有一张尚算完整的道床----混元床,据说蒋介石、蔡廷锴均曾在此床就寝。
   酥醪观原有旧观在石洞东1.5公里,今观是康熙末年道士柯阳桂所建的酥醪院,雍正初改为观,亦称稚川北庵。同治、光绪年间陈铭圭住持讲学于此。1929年(民国18年)住持张永豫、陈永焘、何明衍募资重修。陈济棠主粤时,曾于酥醪观后山建驻鹤亭,亭中可观赏白水门瀑布。1968年酥醪村民重修大殿后作为学校,正殿两旁套间则作为大队仓库。古代道士凭借酥醪优越的种植条件和酿泉水浇灌,培植和加工制成的酥醪菜干,被称为神仙菜,是县内出口商品之一。

   罗浮初明福洞九天观

   石洞之东,距朱明洞冲虚观2公里处有明福洞,洞中九天观。九天观原名明福观。最初,明福观在泉源福地,南汉时建观。宋赐额,由苏东坡书写观名(已佚)。《明一统志》载:其内有西华道院,乃张元庵退居之所。观在宋元明各代俱存。明末,邝露读书观中,自号明福洞主。明陈攸《题明福观》诗云:“狂歌白鹿兴悠然,来访罗浮洞里仙。金塔易攀天咫尺,铁桥难觅语迷玄。晴烟暖锁烧丹灶,山涧香沉洗药泉。堪笑秦人惑方士,海中三岛只虚传。”
清初,观渐圮,西华道院亦废。乾隆间,住持莫明星重修,名九天观。现存的九天观为民国时重修,建筑面积532平方米。正殿金阙宝殿,供奉北方真武玄天上帝,侧殿有禄位堂、八仙殿、吕祖殿。1985年人民政府拨款与香港圆玄学院赞助修葺,列为博罗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观门前池塘中有数株水萝松。旧志称:“甚奇古,殆千百年物。”观侧有著名的九天观矿泉水厂。
距九天观西1公里处有梅花村、洗耳泉、石洞山房、逃暗石刻、西华道院等古迹。九天观东南2.5公里为澜石圩,其东有钓鱼台、访仙桥、葛洪药院和观源洞。

   罗浮初白鹤洞与白鹤观

   白鹤洞在罗浮山东侧,洞中松林常栖白鹤,故名;或以为白鹤观后有形如白鹤展翅的白鹤峰,故名白鹤洞云。葛洪东庵即建于洞内,白鹤洞旅游风景点有白鹤观、五龙潭、水帘洞、八仙石、桃源洞、百花径等名胜。
   古白鹤观原在葛洪东庵,址在石洞西观场浦,明万历间已开始颓坏。清康熙间道士孙天杖在冲虚观西水帘洞口另建白鹤观。此观于抗日战争时为东江纵队政治部。1955年拆毁后建松鹤轩宾馆。其旁有3株古榕,浓荫蔽日。榕下大石上刻当代书法家惠州人秦咢生题词:旖旎双人峰,缠绵连理枝,罗浮真胜地,仙蝶也迷离。

   罗浮初朝元洞与南楼寺及延祥寺

   朝元洞在神仓西南距华首台2公里处。南楼寺于元末迁来此间。“朝元洞”石匾为祁玉开题写。大门刻“石洞云封自古无人开秘窍,天门雾锁我今有钥透玄关”。门前有“云深处”石刻和“钦加同知衔赏戴花翎特授博罗县正堂加七级记录十次张关于严禁砍伐树木事告示”碑文。石刻“云深处”源于宋吴与诗:“灵鹫飞来处,南楼敞梵宫。僧归明月下,人在白云中。”由福田至朝元洞途中有接仙桥,桥下有仙人脚印、仙人手爪、仙人锅头等。1945年东江纵队前进报社北撤时,报社的印刷机就隐藏在朝元洞前一个山洞里。
   南楼寺原在小石楼南。梁大同中头陀僧景泰,结茅庵于此,“其徒苦无水,景泰卓锡于地,泉涌数尺,号为卓锡泉”(见《唐庚游记》)。
   广州刺史萧誉建南楼寺,743年(唐天宝二年),寺僧托请迎释迦像的权贵宦官何行成以珍柑入贡,因得御署寺名为“延祥之寺”。仍开明月戒坛于寺之右,凡岭南落发为僧者,全部在此受戒。著名的梵文佛经翻译者怀迪,即为南楼寺僧人。861年(唐咸通二年),南楼寺地划归中阁禅院(怀迪建),另建南楼寺于山之西麓。宋时犹存,元末迁走。1391年(明洪武二十四年),朝廷下诏大毁寺观。南楼寺归并延庆寺(在浮碇岗西麓,已毁)。光绪年间重建南楼寺于朝元洞。
延祥寺前身原为南楼寺,738年(唐开元二十六年)西域僧乾末多罗将铁铸释迦真像船运至番禺,船不动。743年, 宦官何行成奉命于南楼寺筑祠,迎来释迦像供奉(博罗县志编者按:其像为人所毁,以铸农具)。事成后,何回朝复命时,携南楼寺僧所植珍柑入贡。唐玄宗乃将南楼寺赐名延祥寺,柑园为御园。宋余靖(1000~1064年,曾任工部尚书)《延祥寺记》称:“兹山(罗浮山)精蓝(佛寺迦蓝)十余而延祥之基最古”的“基”即指南楼寺址。延祥寺于明洪武二十四年归并延庆寺。康熙、雍正年间,复建延祥寺,但已非原址。现存的延祥寺重建于1931年(民国20年),位于冲虚观西南3.5公里,距白鹤观1公里,建筑面积288平方米,寺门有“延祥古寺”石匾额。该寺长期为部队教导队使用。

   罗浮初华首台与华首寺

   华首台位于罗浮山西南麓、黄龙观西的孤青峰下。台地海拔300米、方圆16万平方米。周围山环水绕,危崖峭壁,林木苍郁,台侧东溪旁有蝙蝠、半月、合掌诸岩,以合掌岩最奇。巨石中空,下广上锐,形如僧人合掌。岩上侧为巨瀑“飞云溅雪”,台前有“岭南第一山”石刻。华首台周围岩洞有10多处,其中逍遥洞最佳。“天然禅宇,不假修治。”各无名洞均有石门石柱、石桌石凳;还有聚瑶池、积泉池、濯垢池、凤浴潭、水帘洞、罗汉洞、石渡船等景点,有摩崖石刻多处。台侧有一棵千年古银杏,树身已中空,然犹花繁叶茂,生机盎然。台南4公里处为“华首碧湖”大洞水库。水库中淹没有崇祯末年华首寺僧宏源重修的花手寺。华首台植被茂密,产首乌、巴戟、黄精、党参、鸡血藤等多种中草药材。
   华首寺建于华首台后。《罗浮灵异记》称:“其处常有五百华首真人游会”,故称华首台。738年(唐开元二十六年) 奉玄宗诏令建寺,寺久废。明崇祯中,空隐(道独)禅师与其徒函是、函可重建华首寺。原寺山门联:“一门深入罗浮路,五百重登华首台”即空隐手笔。于是“大阐宗风,十方云水,闻风踵至”(见《博罗县志》)。函可(剩人)是博罗名宦礼部尚书韩日缵长子,为清廷入主中国后第一个文字狱受害者。其时当改朝换代之际,不少明朝士大夫出家为僧,华首台(寺)不断拓充、改建,华首古寺遂成为罗浮山第一禅林。古寺规模宏伟,为3栋横列层叠围龙式建筑,有殿堂房舍计100多间,总面积约3000平方米。1964年,华首寺大雄宝殿、钟楼等被毁,随之而来的“文化大革命”,使华首寺被夷为平地,片瓦不存。
   1986年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修复华首古寺。翌年香港同胞关耀昌集资重建华首台,在钟楼旧址上建有9米高的望海观音以及双龙戏珠、鲤鱼跳龙门等雕塑;大雄宝殿及释迦和十八罗汉等塑像亦已次第竣工。大殿两侧建有姑太房和斋堂,另外还建有可供放3000个神龛的普同塔,以及放生池等配套建筑,古寺重放异彩。

   罗浮初地明月寺

   民国《博罗县志》载:华首台西南山麓为大洞。中有古寺曰花手,形势壮丽,游山者从此入。门首颜曰:“罗浮初地”。此寺至清末犹存。新中国成立后,大兴水利,大洞筑起水库,称华首碧湖,花手寺被淹没。这是一处从陆路入罗浮的罗浮初地。
另据《罗浮山志》载:古时由水路到博罗游罗浮者,先到泊头(今九潭镇义合泊头村),然后肩舆经铁场明月寺入罗浮。明月寺前原建有一座石牌坊,上刻“罗浮初地”4字(已废),故明月寺亦称罗浮初地。苏轼于1094年(宋绍圣元年)贬惠州与其子苏过第一次游罗浮,就是从这条路入山的。
   明月寺建在铁场圩一座小山坡上,座北向南,长60米,宽80米,倚山势逐渐增高,布局为三进院落,建筑面积4800平方米,第一进为大雄宝殿,右侧有客堂;第二进东侧为观音堂,西侧为关帝天;第三进为大佛殿。明月寺为985年(宋雍熙二年)僧人守容创建。因掘地得“明月戒坛”石刻,故名明月寺。明洪武末年明月寺归并于博罗县城所在地浮碇岗西麓的延庆寺。但原寺一直保存。延庆寺是官府僧会司所在,大概是明月寺田产归官,明月寺自供自给。1867年( 清同治六年)重修。1978年,明月寺列为第一批县文物保护单位。翌年,铁场公社修葺了寺的主体。
明月寺前原有石刻“梅花故地”,今已亡佚。有人以为此处原是《龙城录》所载的隋开皇间赵师雄醉卧之处的梅花村。

  

   罗浮初其他观寺

   罗浮山风景名胜资源十分丰富。根据卫星图像显示,山中景点资源的综合密度是黄山的1.1倍,是九寨沟的1.3倍,是张家界的1.4倍,与桂林山水的综合资源密度持平。
罗浮山的宗教建筑原有九观十八寺之多。其中以五观五寺较为著名。五观即冲虚、酥醪、白鹤、九天和黄龙。五寺为华首、宝积、延祥、明月和拨云。
   罗浮初长寿观 本名孤青观,在黄龙洞内孤青峰下。唐改长春观,迁于君子岩后。宋代复建,更名为长寿观。今黄牛径有卵石墙基即其遗址。南汉又改建于幽居洞。邹师正《指掌图记》云:“冲虚观西北曰幽居洞长寿观(注云:本南汉天华宫今呼为南天华)。宋末毁,迁建于县城榕溪旁。已废。
   罗浮初丛林观 在延祥寺左。1391年(明洪武二十四年)朱元璋下诏拆掉一些道观,将建筑材料搬迁至此建丛林观,内有丹房,便于云水游方之士居留。今不存。
   罗浮初黄仙观 在茶山,亦名茶山观。乾隆末年道士曾复高创建,祀葛洪之隶(一作徒)黄野人,其地因名黄仙洞。罗浮山居留的黄野人有三:其一即东晋葛洪之隶,其二为居所在水帘洞的南汉祯州(今惠州)刺史黄励,其三为居所在观源洞的唐代处士黄体靓。黄体靓在观源洞开辟茶园,使原来荒无人烟之地,聚居了300户人家。 传说他死后成仙,棺中只有空衣。810年(唐元和五年)李翱按规定祭罗浮山时,下令改葬黄体靓,开棺有遗骨,并非空衣。乃“削去(成仙)谬说”,作《辨惑》一文。葛洪之隶黄野人居所的茶山之西第二谷为小蓬莱,第三谷为艮泉,均为幽僻之地。
   罗浮初梅花观 在小石楼下,亦名梅花仙院。咸丰间,陈铭圭募建。原以为此地为梅花村旧址,后知其误而作梅花村事迹考证。光绪中,观渐毁,其子伯陶迁建于山左麓,今俱废。
   宝积寺 在罗汉岩左,小石楼东,距延祥寺1.5公里,据《罗浮山志》载:“唐中宗时(683~684年)僧人怀迪创建于卓锡泉旁,名中阁禅院,宋仁宗赵祯赐额‘宝积寺’御书中阁,藏宋太宗、真宗、仁宗赐书及真宗赐佛衣,仁宗赐《藏经》(均亡佚)。1094年(宋绍圣元年)苏轼曾在宝积寺祀天竺瑞像(印度传来的铜佛像)”。1382年(明洪武十五年)宝积寺与中阁禅院同时并入延庆寺。崇祯中,僧十虚复建宝积寺,掘地得智药、景泰二禅师铁像。历代香客、游人到此者甚众。1955年宝积寺被毁,至今尚未修复。
   罗浮初资福寺 在华首台前,唐末毁,宋初复建。今山下欧阳洞有资福寺,内有“天在山中”、“大雄宝殿”、“资福古寺”匾额,为乾隆中庄有恭书,不知何时迁建于此。
   罗浮初拨云寺 拨云寺建于1869年(清同治八年),由花手寺僧严光始建。寺所位于罗浮山飞云顶西北2.5公里处的五马归槽。寺面向东方,背后为上界三峰。左右层峦环卫,前有犹如案几状的平岗,地形酷似五匹骏马同在一槽进食。此间气候高寒。此后屡修屡毁。1690年(康熙二十九年),惠州太守王瑛又于此地建子日亭,旋被飓风所毁。180年后,严光为便于游客、僧人从容登飞云顶望晓日,乃在废圩上建拨云寺,作为隔夜留宿之所。该寺于光绪末年毁废。民国初年,曾于此处建飞云精舍,但却被盗贼盗铁坏室,不久即全部毁废。现在,原址仅留古木数棵,仍生机勃勃。
   此外尚有鹿角坑口原为晦杲禅师云水庵。崇祯末年重修的法云寺。
   除道观、佛寺之外,罗浮山还有数量众多的宗教与非宗教的文化古迹,遍布山中各处,计有院、台、亭、堂、轩、阁、祠、坛、门等,有的久已湮没,有的遗址尚存,有的保留至今。这些建筑物都座落在优美的风景点上,极有开发利用价值。




  • 上一篇:没有了...
  • 下一篇:没有了...

发表评论

旅游热线

15111466622

0731-85678026

经理

客服

客服

预订常见问题
· 怎么去长沙人民路家润多(友阿百货旁)
· 怎么去长沙火车站阿波罗商业广场
· 可以提供免费接站吗?
· 纯玩团和常规团有什么区别,有强制消费吗?
· 什么是张家界自助游,有导游吗?
付款和发票
· 长沙到张家界有多少公里,怎么去比较方便?
· 怎么从吉首市区去看矮寨大桥方便?
· 洪江古城在哪里,洪江古商城具体位置?
· 凤凰古城周边的黄丝桥古城在哪里,怎么去?
· 沈从文墓地在哪里,在凤凰古城什么地方?
签署旅游合同
· 国内旅游标准合同
· 签订旅游合同方式有几种
· 旅游能传真签合同吗?
· 签订旅游合同必读
· 外地游客怎么签合同
旅游预订优惠政策
· 洞庭湖在哪里,洞庭湖在哪个省,属于哪个市
· 南山牧场在哪里,南山牧场在哪个省,属于哪个市
· 崀山在哪里,崀山在哪个省,属于哪个市
· 梅山龙宫在哪里,梅山龙宫在哪个省,属于哪个市
· 紫鹊界梯田在哪里,紫鹊界梯田在哪个省,属于哪个市
其他事项
· 张家界景区有5个门票入口站,别走错了
· 张家界在哪里,张家界在哪个省,具体属于哪个市?
· 冬天适合去张家界吗,冬天张家界有什么好玩的
· 张家界老院子门票多少,在哪里,怎么去?
· 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在哪里,门票多少?

Copyright(C) 2010-2022 zjj616.com(张家界旅游团)All Rights Reserved 未经张家界凤凰古城旅游网授权,禁止转载张家界旅游自助游任何信息
张家界旅游客服热线电话:0731-85678026 传 真:0731-85678026 长沙到张家界凤凰旅游24小时服务电话:15111466622陈经理
网站联系QQ:2323600844或1789447693或1520368017 (长沙到张家界凤凰旅游咨询报名) QQ:1486753189 (网站友情链接与长沙到张家界旅游网合作)
张家界凤凰旅游服务平台-是湖南长沙地区专业化的长沙到张家界,凤凰旅游交流信息服务网站!
长沙张家界旅游网提供长沙到张家界旅游团,长沙到张家界旅游线路,长沙到张家界凤凰旅游在线预定,长沙到张家界凤凰旅游等服务!
运营资质途乐旅游 许可证号:L-HUN-01200 湘ICP备18021764号 技术支持:张家界旅游团